文/羊城晚报记者 施沛霖 严艺文
春日正是赏玩盆景的好时节。剪裁三尺江山,任君十日盘桓。侍弄盆景可修身养性,陶冶情趣,不出城廓而获山林之怡,身居闹市而得林泉之趣。喜欢待弄盆景的朋友,或多或少会有一方属于自己的天地,换盆松土,修根整枝,造型布托,令人清静而忘忧。
盆景艺术被誉为“立体的画,无声的诗”,而最独特之处,在于它是有生命的艺术品。盆景藏家同时也是创作者,在创作、赏玩、收藏、养护盆景的过程中,享受着以艺术手法雕琢生命过程的快乐,也体味着无可言说的寂寞。
岭南盆景是中国盆景的代表流派之一,也是值得骄傲的岭南文化的一部分。尽管岭南盆景的历史源头和风格特征与岭南画派息息相关、一脉相承,但作为一项小众的艺术,却远不如粤剧、岭南建筑、岭南画派那样广为人知,亟待在价值挖掘、文化传承方面有更多作为。本期《名家话收藏》,我们特意请来广东岭南盆景艺术大师曾宪烨及广东省收藏家协会理事、资深盆景玩家曾振宇,梳理岭南盆景的文化脉络,探寻其艺术价值,思考岭南盆景如何融入当代的人居空间中,为现代人的生活增添更多诗意与趣味。
受访嘉宾
曾宪烨
曾振宇
壹|“写意”“工笔”,南素北孔
清幽古朴的西关大屋中,苍劲雄秀、气韵自然的岭南盆景配上屏风、条幅、楹联、书画、文玩、几案、圈椅……构成了甚具人文雅趣与岭南风格的人居环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孕育了这片土壤上独特的园林造景艺术与由此脱胎而成的岭南盆景艺术。
岭南盆景风格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后,受岭南画派的影响,具雄伟苍劲,纯朴自然、含蓄简括的鲜明特色,更形成了南素(仁)、北孔(泰初)各异其趣的风格,及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岭南盆景艺术声名日隆,屡获大奖,成为中国盆景界的一大流派。
羊城晚报记者:近年来比较受欢迎的盆景流派有哪些?作为重要流派之一的岭南盆景,有什么历史源头及区别于其他流派的特点与魅力?
曾宪烨:中国的盆景主要有五大流派:以广州为代表的岭南派、以成都为代表的川派、以苏州为代表的苏派、以扬州为代表的扬派、以上海为代表的海派。
岭南盆景艺术风格在20世纪30年代后真正形成。20世纪末,特别受岭南画派的影响,一部分广东画家既善于绘事,又爱玩盆景,在造型上进行了大胆改革:以画意为本,逐步扩大树种范围,成为当今岭南盆景雏形。
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派:一是以盆景艺术大师孔泰初为首,树形苍劲浑厚,树冠秀茂稠密,构图严谨,表现旷野古木风姿;二是以广州三元宫道士为首,主要利用将枯死的树桩作材料,经精心培育,从某一部分长出新芽,以潇洒流畅为贵;三是以广州海幢寺的素仁和尚为首,树相扶疏挺拔,屹立云霄,枝托虽少而不觉空虚,含蓄简括,高雅自然。
雄伟苍劲、纯朴自然是岭南盆景的鲜明特色,分段培育进行艺术整型是岭南盆景的主要培育方法。其中,“截干蓄枝”法是岭南派造型的基本技法。为了观赏枝托的角爪美,故意摘去叶片,称为“脱衣换锦”。这时可观赏每一枝托的力度、节奏、韵律和空间变化美,领悟枝的四岐分布,干身的古朴苍劲,头根的靴霸等各种美感元素,这是其他盆景流派难以达到的艺术效果。
曾振宇:我国从唐代起已经出现盆栽,此后逐渐演变出对树木进行加工造型的盆景艺术。岭南地区有记载的盆景栽培历史不长。岭南派盆景艺术的萌芽出现在上世纪的民国早期,因树造景是岭南盆景创作思想形成的第一步。上世纪30年代,盆景玩家们逐渐摸索出截干蓄枝法,从而摆脱了北派的蟠扎法,向缩龙成寸的创作思想靠近了一步。以横贯广州的珠江为界,形成了两种各异其趣的风格——南素(仁)、北孔(泰初)。
以海幢寺主持素仁和尚为首的盆景爱好者,着意向明清古画学习,构图着重取意,崇尚神韵,整体布局流畅明快,轻盈潇洒,表现了作者清雅脱俗的意趣。
珠江北岸的孔泰初,则从老荔枝树的树形中受到启发,创作出根深叶茂、古树雄风的大树缩影风格。后来,他又创作了木棉型、双干型等树桩盆景,成为岭南盆景各种树型的开端。
素派的“写意”和孔派的“工笔”交相辉映,使岭南盆景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岭南盆景艺术名声日隆,多次被作为国礼赠送外国领导人并屡获大奖,标志着岭南盆景真正成为中国盆景界的一大流派。
岭南地区气候温暖,日照充足,雨水充沛,树木生长迅速,为盆景艺术繁荣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岭南派盆景形成过程中,受岭南画派的影响,旁及王山谷、王时敏的树法及宋元花鸟画的枝法,创造了以“截干蓄枝”为主的独特的折枝法构图,形成“挺茂自然,飘逸豪放”特色。创作题材或师法自然,或取于画本,形成了秀茂雄奇大树型、扶疏挺拔高耸型、野趣横生天然型和矮干密叶叠翠型等具有明显地方特色的树木盆景;又利用华南地区所产的天然观赏石材如英石、腊石、广西石等,依据画理创作出生动再现岭南自然风貌的山水盆景。
岭南派盆景多采用本地工艺独特的石湾陶盆和陶瓷配件,并精心搭配几架,题名托意,体现了“一树二石三几架”的特色效果。
本地树种、独特技法、岭南观赏石、石湾陶盆、广作红木几架,共同构成了岭南盆景的独特艺术魅力,成为我国盆景艺术流派中的后起之秀和重要组成部分,在海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
贰|小中见大,咫尺千里
岭南盆景素为文人墨客案头心爱之物,讲究“小中见大”“咫尺千里”,要求画理入盆的意趣。
正是“物生天地间,细大各有容”,经匠心布局、造型处理和精心养护,岭南盆景在咫尺间体现山川神貌和园林艺术之美,成为富有诗情画意的案头清供和园林装饰。其师法自然又高于自然,形神俱备,气韵生动;善用修剪却不留痕迹,造型枝法曲直俯仰、起伏高低、疏密聚散,合乎树木长势;冬季赏枝,春至赏芽,盛夏赏绿,四时皆有美感。在盆景创作与欣赏上,更有着与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共通的法门。
羊城晚报记者:盆景作品注重技法、枝法和造型形式的探索。那么,优秀的岭南盆景作品在截剪、构图、造型等方面有哪些要点和讲究?
曾宪烨:优秀的岭南盆景作品在截桩、剪蓄、构图、造型上有严格要求。构图、造型、整体效果符合形式美的法则,要符合大众的审美标准。
首先,主题明确,富有诗情画意,形格鲜明,构图优美。以我的作品《有容乃大》为例,树种为簕杜鹃,规格120×120CM。属古榕格造型,由多枝干组成一整体,树相雄壮、威武、浑雄、厚重、正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是创作的主题思想、造型依据。
其次,根盘舒张有力,生长形态能配合树干的形状及作品造型要求。根据位置大小与树干、树形相配,裸露得宜,树干有筋、有骨、有变化,大小比例过渡合理。《有容乃大》根盘四岐爪立、树干苍古,根干过度自然,尽显古榕风范。构图取不等边三角形,势态开张,气韵上耸,虎踞龙盘,正气昂然。
再次,运用“截干蓄枝”手法,剪扎结合(剪为主、扎为副)枝托四岐分布,布局合理,枝条流畅有变化,脉络相贯清晰可辨。幼枝分布均匀,有聚有散,层次分明。
《有容乃大》现所见枝托,由一新芽培育而成,各级枝粗过度合理,枝线长短互换,软角、硬角相结合,枝线有力度、有节奏、有韵律、有空间变化,尽显岭南枝法剪蓄特色。枝托布局四岐,枝线有疏有密;留空布白合理,有大有小;右重左轻,取势开张;散枝结顶,浑雄厚重。
最后,配盆、装饰得当。
羊城晚报记者:您在多年的盆景实践和理论探索上,做出了一系列创新。比如,将中国书法、岭南画派融合岭南盆景理论,并引进透视原理。在此方面,您有哪些独到的见解?
曾宪烨:中国盆景与中国书画一脉相承。中国文字由线组成,中国画重在线的表现,岭南盆景枝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讲究枝线的力度、节奏、韵律、空间变化,这与中国书法,中国画的特色完全一致。
形式美是盆景审美中的一项重要标准,形式美法则的应用,就是盆景创作过程中的理论依据之一。岭南盆景借鉴中国绘画艺术中形式美的表现手法和构图规律,比如和谐、对比、对称、平衡等。借鉴摄影艺术中的构图、透视表现手法;借鉴舞蹈艺术、戏剧艺术所表达的意态效果,作为盆景创作的理论依据。艺术的相互渗透贯通是创作中个人灵感和风格的最好表现。
羊城晚报记者:欣赏者可以从哪些角度感受岭南盆景的造型美和意境美?如何鉴别岭南盆景的优劣,提高欣赏水平?
曾振宇:盆景艺术被誉为“立体的画,无声的诗”。而最独特之处,则在于它是有生命的艺术品。盆景植株一直在生长中,它的外形不断地变化,从粗坯到成形,从定型到重塑,不断演变着,创作没有止境。同时,盆景的最佳观赏期通常是在修剪完成新枝萌出后半个月左右的时间,其他时间并不“完美”。从这个角度说,盆景没有优劣之分,只有“未成形”与“基本成形”之分。一个树桩盆景,只要植株生长良好,树形具有一定的观赏性和可塑性,就具备了基本的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创作者技艺的提高,盆景作品终将走向完美。
那些严重违背自然规律、违背审美习惯的作品,则需要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造,待其重新出枝,重新造型。
要提高对盆景的鉴赏水平,首先需要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在盆景的鉴赏上,我们常用到“意境”一词。意境属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概念,它是在情景交融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是艺术家在自然基础上创作出来的新境。意境不仅是艺术家的创造,同时也是欣赏者的再创造。唐代诗人刘禹锡说的“境生于象外”, 这个“象”就是作品本身,就是盆景作品的“势”“姿”“形”等客观形象。而“境”则包括了创作者创造的意境和欣赏者体悟的意境,是对“象”的主观能动的反映。因此,系统地接受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熏陶,是提升对盆景艺术的鉴赏力的不二法门。
传统中国画学习的主要方法是“师古人,师造化”,用在盆景的创作中也是合适的。师古人就是多读传统国画,观摩古人所提炼的典型树木造型,掌握顾盼争让等章法布局的要领。同时还要勤于观察大自然中树木特别是古树的生长形态,了解树木根、干、枝、叶的生长以及变化规律。通过一段时间的心摹眼追,鉴赏水平自然可以得到提高。在此基础上进入盆景创作,自然可以得心应手。
叁|传承创新,融入生活
正如众多盆景创作者所言:盆景是有生命的艺术,在不停地生长变化着,拥有者需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去维护,结果却具有不确定性,这也让盆景无法像其他艺术品或藏品那样,具有稳定的市场价值体系和持久的交易热度。
但不可否定的是,岭南盆景过去只存在于达官贵人、文人雅士的庭院和书房,如今已进入了更多现代人的生活。如何深入挖掘岭南盆景的文化价值,令它更好地融入当代的人居空间中,值得我们深思。
羊城晚报记者:近年来岭南盆景的市场价值和交易热度如何?作为资深玩家,您对盆景的热爱是出于什么原因?
曾振宇:盆景不是一种单纯的观赏品,主人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去维护,但结果仍具有不确定性,再加上对场地有特定的要求,这些特点决定了盆景爱好者始终是一个小众群体,盆景市场也不可能会有急剧的变化。而近年的经济走势和房地产市场变化,客观上也压缩了盆景的市场空间和价格空间。即使是较为省心的水石盆景,也随着奇石收藏行情的下行而波澜不惊。
我对盆景艺术的热爱,源于自幼喜爱中国传统书画,又长期生活在山水相伴的校园,喜欢各种有生命的东西,自然而然就喜欢上了盆景。盆景成形的过程漫长,构思创作时的我是孤独的,盆景带来的快乐也难以与人言说。但一个人只要爱上盆景,他便终身难以割舍。
羊城晚报记者:岭南盆景作为岭南文化的一部分,在大众认知和价值挖掘方面较为欠缺,您认为主要原因在哪里?
曾振宇:如果把岭南盆景视作一个盆景流派的话,我想它的意义更多存在于学术理论层面,现实当中尽可以更宽容地看待,因为岭南地区的树种、截干蓄枝为主的技法已可视为岭南盆景的标签,就如同粤剧粤菜、岭南画派、岭南建筑,它们都是兼容并蓄的产物,也是岭南文化务实开放、与时俱进的明证。
盆景艺术因其绝无仅有的特性(需要在特定的物理条件下,长期维持生命并不断进行改造),注定了这是一种小众艺术。创作者常年的付出与作品展出时瞬间的辉煌完全不成比例,观赏者没有亲身的尝试,难以体会个中甘苦。
作为政府部门,也很难像推广其他传统艺术那样对盆景进行长期系统的推广,只能在公园等公共场所进行展示。然而盆景本就是大自然的缩影,更适合在书房、走廊、庭院中观赏,放在开放的大空间里,反而削弱了它的艺术魅力。如何深入挖掘岭南盆景的文化价值,令这一艺术发扬光大,也是市政园林部门和盆景爱好者们值得深思的问题。
羊城晚报记者:岭南盆景从古代园林造景中来,您认为随着人们居住环境的改变,岭南盆景将会有什么发展变化的方向?
曾宪烨:盆景是有生命的艺术,一年四季,每时每日都不停地生长变化着,是一门永远未完成的艺术。正因如此,它才会给拥有者一种难得的“艺术过程”创作和操控感,这就是盆景艺术的魅力所在。
岭南盆景随着时代的变化,从文人雅兴转化为大众的喜好艺术。国强家富,人们居住环境的改善,生活水平的提高,使盆景的需求量大增。个人园林、别墅需要大量景观树木和高档次的盆景艺术品进行装饰、美化,彰显品位。从业者文化修养的提高,使盆景艺术有进一步的理论依据,艺术水平得到稳步提升。参与者的年轻化,又使盆景队伍不断壮大。传承、创新,是岭南盆景的必经之路,二者缺一不可。
盆景是艺术品,也是商品,有流通才有活力。大型、特大型盆景是园林造景必需,一树成景,妙趣天成。对于收藏家来说,有年功、出自名家之手,且造型格调出众、健康,能隔代留传的高档盆景将是首选。各类展览中获奖的作品将是中小企业家中盆景爱好者的追求;小品盆景将是大部分家庭的必需。
曾振宇:盆景艺术作为一种传统艺术,过去只存在于达官贵人、文人雅士的庭院书房,现已遍及到公园、街道。无论是入家庭还是出现在公共空间,对盆景艺术的普及都是好事,也提升了市民的审美品位。
盆景的理论体系和技法形式已相当稳定成熟,相比更小众的传统艺术——篆刻,同样是理论与技法成熟而实用性尚存,发挥的空间更加广阔。随着国家大力弘扬传统文化,这些艺术必定能够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弘扬。
(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图片|受访者提供
责编 | 邓伟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