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书生的“壮游”:听杜甫一首长诗回顾大半生
2020-04-18 11:00 羊城晚报 原创
为了做官而旅游,听起来似乎很俗气。不过,咱们现代人每次出门旅游,都要把自拍照发到网上去炫耀,难道就不俗气吗?

文/李开周

杜甫晚年在四川定居,用一首长诗回顾了他的大半生。  

在这首诗里,杜甫说他出身于世家大族,七岁就能写诗,九岁编过诗集,十几岁时心智早熟,成天与前辈先贤喝酒论道,不屑于跟同龄的青少年打交道。大约二十岁那年,他从河南洛阳出发,东游苏州、南京、绍兴,还曾经泛舟东海,梦想去最远的海岛上探险。

在江南与浙东遨游了四年,杜甫回到洛阳,参加科举考试,不幸落第。他整理行装,再次出游,北上河北,东至山东,春天歌咏于丛台之上,冬天狩猎于青丘之旁,盘马弯弓,追逐鸟兽,随处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如此这般又疯玩了八年以上。

在这八九年当中,杜甫因为祖母去世,回过一次洛阳,在那里见到了李白。然后他与李白以及另一位诗人高适一起到开封游玩,登上古吹台,饮酒赋诗。

同样是在这八年当中,杜甫还去过一次首都长安,参加由唐玄宗亲自主持的选官考试,结果再次落第,再次出门远游。

大约四十岁那年,杜甫终于结束了漫游生涯,他再度抵达长安,通过官场中朋友的举荐,向唐玄宗进献了几篇文章,得到了玄宗的赞赏,进而获得了一个官职。但是还没上任,安禄山就造反了,天下大乱,朝廷西迁,杜甫和家人东奔西走,在惊慌、忧愤和饥贫中度过余生……

杜甫这首诗的题目是《壮游》。

所谓“壮游”,并不是壮年的旅游,也不是壮士的旅游,而是心怀壮志的旅游。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为了能够实现自己的壮志,不得不出发的一场旅游。

实现壮志和旅游有什么关系呢?难道不旅游就不能实现壮志吗?难道杜甫想要实现的壮志就是“徒步环游中国”、“×××天环游地球”吗?

当然不是。

《壮游》是杜甫的自叙诗,读起来非常浪漫,非常大气,非常不功利,仿佛他当年之所以登山,只是因为山在那里。事实上,杜甫隐去了许多功利成分。我们结合杜甫留下的书信和其他诗作,结合唐朝的官制和科举制,再仔细研究这首《壮游》,就能搞清楚他为什么要“壮游”了。

杜甫二十岁时东游,不仅仅是青年人荷尔蒙过剩,也不仅仅是“为了饱览祖国大好河山”。他的第一个目的,是去拜访一个远在江南做官的亲戚,以便得到贵人相助,将来可以直接参加朝廷举行的进士考试或选官考试。到他第二次出游的时候,八九年当中拜访和结识的“贵人”就更多了,包括唐玄宗的哥哥、唐玄宗的女婿、宰相李林甫的女婿、宰相杨国忠的朋友、宰相张说的儿子……

唐朝科举必考诗赋和策论,想考好这两项,必须搜集素材,增长阅历,所以考生们只要家有余钱,一般都要作长途旅行。另外一方面,唐朝人想要进京考进士,首先必须得到地方官的举荐,而考中进士后要想得到官职,通常还要得到朝中大佬的保举,所以拜访高官更加必不可少。一要搜集素材,二要拜访高官,不去满世界转一转,怎么能行呢?

也就是说,杜甫的壮游,以及唐朝其他诗人的壮游,大多都是为了实现一个壮志:仕途。

为了做官而旅游,听起来似乎很俗气。不过话又说回来,咱们现代人每次出门旅游,都要把自拍照发到网上去炫耀,难道就不俗气吗?(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