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严艺文
白云深处,木棉花开。近年来,广州市各单位全力推进白云山还绿于民工程,取得了初步成效。
在4月13日举行的广州市第76场疫情防控新闻发布活动中,广州地区设计师团队解读白云山主要门岗的设计理念,彰显岭南特色。
其中,西门岗、柯子岭门岗、翠竹园门岗等门岗已经开放,梅花园门岗(东门)、云祥路门岗(东北门)将继续推进改造工程。
南门岗:“云间花海”的标志性地标
白云山主要门岗的设计优化是白云山还绿于民工程的重要部分。白云山主要门岗由广州地区大师团队按照“一门一策、一门一景”思路,打造彰显岭南特色的标识性门岗。建设规模约20万平方米,包括7个主要门岗和10个次要门岗。
“白云山因青山笼罩在茫茫云海之中而得名,广州又是花城,所以我们将景观雕塑形态取意‘云间花海’,将云、花、山结合起来。”4月13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何镜堂向记者介绍白云山南门岗的设计思路与元素。
在设计思路上,南门工程将取白云之意,采用“云间花海”的设计主题,突破传统的平面式门楼,以成组的空间立体景观雕塑重新打造南门广场的新标志。通过伞状不锈钢结构雕塑的高低大小组合变化,形成一片轻盈飘逸的云海,打造“云伞”的概念元素。夜幕降临时,“云伞”雕塑的夜景照明集中照亮内部的脉络,通过灯光,“云伞”变幻成一朵朵盛开的木棉花。
何镜堂表示,白云山南门现状的门楼标识性不足,设计工程将标识性门楼前移40米,将南门广场门楼的影响范围扩大到北环高架下方,成为指引上山游客的重要景观地标。
另外,通过标志性门楼的前移,将红线范围内的用地分为“前-中-后”三个功能不同的区域。台地式前广场为游客上山提供观景的前导空间;中部的集散广场,具备检票集散区、云伞休息区等功能;后电瓶车广场区位于上山路东侧,保证西侧人行广场的纯步行化,实现南门整体的人车分流。
“作为白云山风景区面向城市和游客的重要门户,游客到达白云山南门的第一景就是南门岗。”在何镜堂的设计理念中,南门岗不仅是游客深入白云山的主门户,还是从广州花园到白云山风景区的过渡,从而创造一个可游览、集散、活动、休憩的多功能场所空间,打造白云山云山南路集散广场。
据了解,白云山南门工期预计今年年底完工。
西门岗:现代演绎传统
在已经开放的白云山西门岗,阳光透过钢结构的玻璃坡顶,洋洋洒洒地落在花岗岩的山石门岗上,斑驳的光影形成独特的视觉效果。“这便是我们想表达的,尊重原门岗建筑‘山·门’概念,传承历史文脉,用现代材料演绎传统形式。”西门岗由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广州市设计院顾问总建筑师郭明卓带队设计,完善服务配套,优化入口空间。
改造之前,原门岗的厕所和电瓶车候车棚等设施陈旧,无法满足市民需求。优化后的西门岗新建游客服务中心180平方米及附属功能建筑330平方米,扩容入口公厕至170平方米,布置景观亭廊和树池坐凳,完善配套指引和标识,全面提升游客的便利舒适度和体验满意度。
同时,将郁闭绿化带改造为慢行景观带,市民广场由4458平方米扩容至11245平方米,完成绿化面积6000平方米,建成具有体验性和层次感的集散空间;优化交通组织,实施人车分流,将白云山西门打造成优质旅游观光点。
柯子岭门岗:行云流水的轻盈云廊
柯子岭门岗的设计理念是“行云·流水”,以“云”作为场地的肌理元素塑造云廊,打造似流水般的步道和展现山谷间缓缓流水之空间意境。
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国家勘察设计大师陈雄表示,原柯子岭门岗建筑陈旧、标识性差,本次改造新建轻盈流畅景观回廊242米及功能建筑120平方米,建造彰显白云山文化的标志性景墙。
“云廊流水般的造型将售票处、洗手间等游客活动的路径连续串联在一起,门不再是平面概念,而是一个立体活动空间。”据陈雄介绍,本次改造后移门岗,扩大前广场,拓宽入口敞开面至110米。
重塑柯子岭山路前导空间,设置多层次立体活动平台,提供集娱乐、运动、交流于一体的场所,增强市民参与感和获得感,真正实现“还绿于民、还景于民”的愿景。
翠竹园门岗:与自然和谐统一
白云山的翠竹园门岗,是最自然生态的门岗。它的设计理念是“石门”,以自然山石为灵感,用现代手法塑造出山石的形态,表达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概念。
广州市冼剑雄联合建筑设计事务所主任建筑师程路介绍,通过开拓河道绿化空间,整治绿化面积2.3万平方米,自然通透的水岸绿地空间形成,白色的翠竹园门岗掩映在树林、溪涧之间,若隐若现,营造山水结合、环境优美的诗意溪涧景观。
程路表示,各门岗设计团队的初衷是“和而不同”,用不同的方式展示白云山的门岗特色,共同打造白云山新名片。
(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冯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