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被套路了!这种暖心“大哥哥”专骗未成年人
2020-04-09 21:22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少年的你,请警惕“三部曲”牢记“三对策”,远离伤害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董柳
通讯员 黎鸣

广州市荔湾区人民法院4月9日公布了多起针对未成年人的犯罪案件(人物均为化名),总结了预防犯罪伤害的“三部曲”“三对策”,希望能帮助、警醒广大青少年朋友防患于未然,远离伤害。

案例一:小吃店的贴心大哥哥竟是披着“羊皮的狼”?

因爸爸妈妈工作太忙、没时间做饭,六年级的女学生小林经常去小区附近的小吃店吃饭,为方便联系,爸妈还给小林买了一部手机。因为经常需要用微信支付饭钱,小林就加了店里一名“大哥哥”大明的微信,一来二往小林与大明在微信上聊起天来。

闲聊中,小林向大明提及,她就住在附近的某某小区,爸爸妈妈经常不在家。在某个周日下午,当大明得知小林独自在家写作业后,便假意问小林中午吃什么,家里有没有人做饭。小林不假思索地回答,今天爸爸妈妈又不在家,等下自己要出去吃饭。

大明马上回复,现在店里比较少人,自己可以给小林送一份饺子外卖。小林根本没有意识到危险正在来临,直接微信转账了饺子钱,并告诉大明自己家的门牌号码。结果,小林遭受到了人身侵害。

法官提示:由于小林对大明毫无防备,在微信聊天中暴露了自己两个十分重要的隐私信息,一是自己的家庭地址,二是自己经常独自在家的事实。这让大明起了坏心思,借送外卖为名实施犯罪。

同时,案例也提醒我们,未成年人单独在家时应尽量避免叫外卖或网购,实在需要叫外卖,也要注意加强防范,避免让送外卖人员送到家门并独自开门收取。

案例二:暖心“大学生哥哥”竟是专门欺骗女生的辍学犯罪分子?

小黄是一名刚升上初中的腼腆女生,因为对陌生环境的不适应和性格内向,她没有交到知心的好朋友,内心十分苦闷。有一天,小黄通过手机APP搜索“附近的人”认识了小赵。

小赵自称是某某大学的大二学生,愿意帮助小黄尽快适应新环境。在网络世界里,小赵就像一位无所不知的大哥哥,他倾听小黄的烦恼,教小黄如何让自己快速适应新环境,分享自己美好的大学生活,这让小黄觉得小赵是自己无话不说的知心朋友。

某天,小赵提出去小黄家附近的电影院看电影和吃饭。因为对小赵十分信赖,小黄答应了和小赵见面。在吃饭时,小赵点了酒并劝小黄一起饮用。醉酒后,小黄糊里糊涂地和小赵一起去了酒店。事后,小黄十分后悔,决定不再理会小赵。不料,小赵竟然录制了与小黄在酒店的视频,并以此要挟小黄继续与他来往。小黄在遭受了多次侵害后才鼓足勇气告知父母。

父母报警后,小赵很快被抓获。这时小黄才得知原来自己幻想中的大学生哥哥其实早就辍学,专门在网络上冒充大学生欺骗女学生。

法官提示: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手机使用普及率越来越高,且越来越低龄化,青少年利用手机社交APP进行交友、聊天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家长难以监管的情况也越来越突出。

本案中犯罪分子小赵通过网络聊天将自己包装为一位暖心大学生哥哥,逐步让小黄放松了警惕。此后小黄禁不住哄骗,冒然赴约,将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地,一步步落入小赵的犯罪陷阱。

案例提醒我们,网络交友存在极大的虚假性,单独私见网友更是存在巨大的安全风险,切勿心存侥幸心理。同时,在移动通讯工具使用低龄化的今天,如何关注、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心理情况,引导孩子健康、安全使用网络工具,也成为这个时代出给家长、老师的一道难题。

法官教路:

为了保护自身安全、远离伤害,以下知识点请好好学习并告诉身边的朋友尤其是青少年朋友。

●识破犯罪分子“三部曲”

1.骗取被害人信赖

犯罪分子多在现实生活或者网上交友平台以“哥哥”“妹妹”“老公”“老婆”等称呼相称,通过谎言把自己包装成“男神”“女神”,关心被害人的生活,降低被害人戒备心,使被害人逐步产生信赖感。

2.获得被害人隐私信息或私密照片

在被害人放下戒备后,犯罪分子通常通过查看朋友圈或聊天等方式逐步套取被害人的隐私信息,包括被害人的年龄、学校、班级、家庭住址、家庭情况等。有些犯罪分子甚至利用被害人轻信他人或在网络寻求刺激的心理,哄骗获取被害人的私密照片。

3.设计、制造独处机会,伺机实施犯罪行为

在掌握了被害人隐私信息后,犯罪分子会根据被害人的情况有计划地设计、制造与被害人见面或独处的机会,如邀约被害人见面或送东西到被害人处等,并伺机将被害人哄骗或胁迫到酒店、宾馆等隐蔽性比较强的地方实施侵害。一旦被害人表现出不愿意等拒绝的情绪或行为时,犯罪分子还可能会以散播隐私信息或私密照片等,要挟逼迫被害人就范。

●谨记自我防护“三对策”

1.不随意暴露个人隐私、信息

不随意网络交友,不向陌生网友透露或在网站、APP上随意发布自己的姓名、性别、年龄、学校、班级、住址、电话号码等私人信息。需要在网上填写个人资料时,注意核实网站是否为正规网站,并在家长或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填写。

2.区分界限,拒绝不合理要求

注意区分网络与现实生活的界限,不轻信网上信息及网友所言。当无意中进入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的网站或栏目时,应当立即离开。拒绝网友或他人提出的不合理要求,如拍摄、录制私密照片及影片等。万一遭遇要挟时,应当及时告知家长、老师并报警,寻求帮助。

3.保护自身,避免和网友见面

提高自身防范意识,无论任何时候、任何情况,都切勿不经家长同意就和网友或社会人员直接见面,也不要听从网友或社会人员指示前往任何指定地方,即便有同伴陪同亦不能当然排除危险。切记,“好奇”害死猫,千万不能存有侥幸心理。骗子的招数推新出新,最好的自我保护方式就是远离他们。(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吕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