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余燕红
通讯员 许咏怡
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祭拜先人的重要传统节日。
绵绵细雨,轻轻薄雾,风淡淡地吹着,空气里透着点点悲伤。如果沉溺于那份哀伤中,恐怕会错过这一季的这草长莺飞,万物生长繁荣景象。清明节,也叫踏青节,清明节的习俗不只是扫墓,还有踏青春游。
亲人们结队出游,在凭吊先人的同时感受春天的气息。踏青、赏花、聊天、放风筝、划船、登山,快乐代替忧伤溢满心头。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番禺院区中医科副主任中医师郑艳华介绍,清明时节在农历二三月之交,正是春气最盛的时节,顾护肝气,才能顺应自然。
养肝,首先要重视精神调养。中医学认为,日夜操劳,忧愁不解,会导致肝血失藏,肝脏的疏泄功能受损,从而影响其他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甚至发生或者加重各种疾病症状。
比如生气、情绪激动容易导致肝气不疏,实则怒,可能出现头目胀痛、两胁不适、反酸嗳气、失眠等症状。
于是《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就说,春三月,早起,“披发缓行,广步于庭”,在旖旎的春光中放松情绪,舒展肢体,心情舒畅,避免愤怒与怨恨,则助于体内的气血流行,天地间的美好生机呼应。
民间俗语曰:“春吃甘,脾平安;夏吃辛,养肺金;秋吃酸,护肝胆;冬吃苦,把心补”。唐代大医家孙思邈在《千金方》中也说到:“春省酸、增甘,养脾气也。”
郑艳华提醒,在清明时节应该适当忌口,不要吃过酸的食物,如乌梅、山楂等,可以少吃,还应该控制食醋的摄入,以免肝气过盛。而甘味的食物,有助于补益脾脏,以防肝气升发太过。
补脾的食物很多,如红枣、山药、南瓜、小米、猪肚等。其中大枣性平味甘,功效益气健脾,煲粥煮汤时可加入适量。而这一时期,雨水较多, 寒气偏盛,肝阳难以升发,可以适当吃些温补阳气的食物,如洋葱、生姜等。
“青色养肝”,春天还应该多吃些绿色蔬菜。菠菜、芹菜、生菜、茼蒿、空心菜、茭白、黄瓜、芥蓝、荠菜、马齿苋、莲藕、萝卜等都是应季的合适食材。
茯苓芡实薏米煲排骨
材料:茯苓30克,芡实30克,炒薏仁30克,新鲜山药100克,莲子30克,陈皮3-5克,排骨适量(或鸡腿一到两只), 生姜数片,胡椒、盐少许。
方法:薏米干锅烤黄,备用。排骨(或鸡腿)用热水烫滤血水,再加入上述材料加水适量,煲煮1小时左右,加盐、胡椒调味即可。
功效:健脾祛湿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崔文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