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线医护日志4.3】继续坚守!在ICU里面感受生与死的距离
2020-04-03 19:01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在ICU里面,最能感受生与死的一线距离,有的患者在坚持和抢救中创造了奇迹,有的再也没有醒来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余燕红
通讯员 许咏怡 冼咏琪
图/广医二院

讲述者:黎江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驰援武汉医疗队队员、重症医学科主管护师

驰援武汉快整整两个月了,来时冷风凌冽,大雪纷至,如今春暖花开,万象更新。被按下了“暂停键”的武汉,如今正调整为“重启”模式,逐渐恢复日常的繁忙和烟火气。

随着疫情好转,各地支援的医疗队也在有序地撤离中,“我们请大家吃广西螺蛳粉!”“欢迎大家来安徽黄山玩!”“我们在内蒙古大草原见!”伴随着一句句临别祝福,我们送别了一批批生死之交。

在协和西院ICU里的危重症患者还在争分夺秒与死神赛跑,还需要我们继续坚守,广东医疗队领队张挪富教授时刻鼓励我们,“作为兜底撤离的国家高水平医疗队,此时此刻,我们更要肩负起责任,对得起荣誉,圆满完成国家交给我们的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站好最后一班岗,不取得最后的胜利绝不放弃。

紧张!在ICU里面感受生与死的距离

病房里面的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着,作为护理组长,我依旧是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护目镜,带领小组为患者进行吸痰、采集咽拭子、抽血、翻身、生活护理、胸外按压抢救等重症护理救治工作。

在ICU里面,最能感受生与死的一线距离,有的患者在坚持和抢救中创造了奇迹,有的再也没有醒来。我曾经接管的一个40多岁的重症患者,由于病情发展迅速,采取了多种手段联合治疗,期间还经历多次抢救。

一个多月的连续护理,最终患者没能挺过来,虽然心里难免有点失落,但是我们必须调整好心态,因为还有其他患者需要我们照料。

生命是脆弱的,但也是顽强的,看到患者病情好转,转出的那一刻,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王伯(化名)是我管床的一位患者,病情特别严重、反复,医疗组组长温德良团队为他上了ECMO。

对ECMO患者的后续治疗和护理非常重要,我们不敢掉以轻心,对王伯进行24小时监护,密切关注感染情况以及ECMO的运转情况,还要对其他器官加强维护,防止缺氧性损伤发生等等。

虽然王伯大部分时间处于昏迷或者镇静状态,但我依然能感受到他强烈的求生意志,每次做操作时我都会叫一叫他,告诉他我们准备做什么,让他不要害怕。

黎江运送王伯到CT室检查

开心!能和患者唠家常说笑话了

经过团队的悉心照料,王伯呼吸功能日渐恢复,近日,上了ECMO六天的王伯在温德良主任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成功撤除ECMO,这也是协和西院首例成功撤除ECMO的患者。

我们为王伯保持呼吸道通畅,吸痰、定时翻身拍背,进行皮肤护理,指导开展康复运动。逐渐清醒的王伯知道家中其他感染亲人都陆续出院,自己独自一人躺着病床上,心情难免有点焦虑,我一有时间就去鼓励他,帮助他树立信心。

“王伯,你已经渡过最难的一关,再坚持一下就可以出院了,我会一直陪着你。”王伯现在已经可以在辅助通气模式下自己控制呼吸了。

记得刚开始的时候,很多队友对CRRT和ECMO等仪器不熟悉。针对这种情况,我首先对每个护理人员进行了技能评估和教学分析,了解他们的基础情况,在护理的过程中,认真讲解原理和流程,再一步步地带着队友进行实操,并及时解答他们的问题。

目前,病房同时运行3台ECMO,并且有ECMO联合CRRT治疗,队友们都已经能从容应对了,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非典时,我就觉得医生、护士是值得被尊敬的职业,所以填报志愿的时候就报了医学院校,走上了学医之路;现在的我,能在武汉坚守,发挥出所学所长,我觉得很有成就感。

黎江为队友们进行CRRT、ECMO等设备教学讲解

每次回访患者,看到他们精神一天天好转,能和我们唠家常说笑话,我又充满了继续战斗的力量。面对未知的疾病,我们能做的,就是不轻易舍弃活的希望,总结经验、尽力治疗,为更多的患者赢得一线生机。(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崔文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