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蒋隽
3月2日“广州电视课堂”播出,吹响名校名师“集结号”。尤其高中课程,几大“豪门”高中,每家负责两三科目,“天团”教师尽出。好老师的课,好在哪?怎么上?其中三味,你领略到了吗?以广州市执信中学为例,该校被委以语文和政治科课程录制的重任,羊城晚报记者深入采访授课老师,教你看门道、学精华。
集体“作战”:
名师“天团“打造杜甫专题、文言文专题
此次电视课堂,执信语文科全面动员,先后派出了11位老师参与录课。
执信高一语文备课组长孙玉婷老师介绍,高一备课组基本是去年高三下来的老师,授课经验丰富,经过讨论,根据录课的要求,备课组很快确定了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和重点。
第一轮录制古文专题,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和荀子的《劝学》;第二轮录制了杜甫专题,在诗歌鉴赏的常有的意象情感手法的分析之外,每节课的侧重点都有所不同,以求让学生从多个角度了解杜甫及其诗作。
刚接受任务那天,备课组电话连线集中备课了一下午,“刚开始整个备课组压力还是很大的,大家都不了解线上课怎么录,出不出镜,内容如何选择,难度如何把握等等,很忐忑。”孙玉婷老师说,“我们平常上课,经常跟学生讲执信的学生要有责任担当,要敢于迎难而上,此时作为执信的老师,责无旁贷,再大压力、再多困难也得上,这也是践行自己的教育理念吧。”
接下来就是8位老师协同分工,“备课组目前录了10节课,呈现出来的每节课都经历了小组讨论思路-主讲老师初步提交思路-小组磨课-大组试讲-修改提升-定稿六个环节,经常大家半夜还在备课组群里讨论。”
孙老师说,最令她感动的是备课组小伙伴们的勠力同心,协同作战。备课组最年轻的王琨老师和王欣芸老师冲锋在前,担下了第一周五节课的录制。
备课组吕远丰老师,太太也是高三一线老师;陈美霞老师,先生作为医生奋战在抗疫一线,大儿子在初三,自己是德育处主任,工作繁重;周萍老师,家有初三考生,而且身体还在恢复期。但大家依然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录课。并且,每当有老师去录课时,没有录课任务的老师会主动承担资料搜集整理、习题讲评课件制作等任务。
孙玉婷:品味不一样的《登高》
高一语文备课组长孙玉婷老师录制的是杜甫的《登高》,这首诗虽然对中国人来说耳熟能详,但越是大众熟悉、看似简单的诗词,要讲好,越不容易。
孙玉婷之前其实讲过很多遍《登高》,但录课又是完全不同的挑战。“以前积累好资料、准备好备课思路、做好课件就可以了,现在做完这些只是完成了第一步。录课少了跟学生情感交流的过程,也少了思维碰撞的过程。课堂授课学生会有提问,如果是备课时没准备到的,根据学生课堂提问也能实时拓展出相关的知识;而线上课老师必须自己设想出学生会提出的各种问题。对备课要求更高,课要备得更细致。”
为了让自己的讲课语言更简洁流畅,孙玉婷预先自己录课“演习”,然后将授课语言整理成文字稿,对不流畅的语句反复斟酌,光文字稿就改了快十次。最后还邀请家人做观众,帮她计时、提建议。一节20分钟的课,花费的时间,何止十倍。
曾湖仙:教你写好疫情大事件中的作文
广东省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中学语文正高级教师曾湖仙是全市的“王牌”语文老师,负责的也是最千变万化的作文课,他的课教同学们写材料性作文。
大家都猜测今年的高考作文大概率与疫情相关,但这样历史性的大事件,要写得好、拿高分,不是容易的事情。曾湖仙从大量材料中,精心筛选此次疫情中不同角度的故事,组成作文材料,教学生如何审题、深化观点、多角度探讨。
“这样的大事件,不能回避。高考的主旨是立德树人,好的作文,不是罗列英雄事迹,而是思考民族精神,展示人性的光辉。”曾湖仙提醒同学们,面对这一作文题,不能只是简单罗列材料、事实,不能缺乏自己的思考。例如“武汉加油”、“中国加油”,加油的内涵不可欠缺,“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有自己的判断分析,并得出结论。从思想根源、文化基础等方面挖掘,才是最好的作文。”
曾湖仙平日上课喜欢在课堂上走来走去、随意发挥、提问学生、碰撞思想,但电视课对着冷冰冰的摄像机,不能走动限制情感和思维,没有互动少了火花,让他有些不适应。“只能克服,上课之前充分准备,表达方面内容选择尽量吸引人,把想表达的表达出来。更注重资料的详实,趣味的激发,深度的探讨。”曾湖仙说。
王琨:图表梳理课文,注重知识点迁移
文言文是不少同学的“老大难”,高一级副级长、语文教师王琨的两节电视课,分别是文言文《劝学》的第一、第二课时。虽然这篇课文已经讲过很多次,但由于是面向全市的高一学生授课,责任重大,不容闪失,所以王琨还是从分析文本、理清思路,到撰写教案、制作课件,像准备一篇新课文一样,从头到尾重新备课。
即便是上电视课,但她认为,学生的基本学习环节不可缺少,因此还是在两个课时中分别安排了朗诵环节,希望学生虽是面对屏幕,独自学习,但仍能够进入学习情境,大声诵读。
由于文言文的知识点比较细碎,很多细节问题需要花时间解决,但电视课堂一节只有20分钟,因此她对课文做了语言知识重难点的区分和突出,并用直观的图表形式梳理课文的逻辑思路,力求在有限的时间内抓住重点、弄清难点,扫除绝大部分障碍。
讲解的时候,她特别注意知识点的拓展和迁移。比如“假舆马”的“假”,就联系了初中课文中的句子“假诸人而后见”,拓展了课外的成语“假手于人”作比较性理解,使学生掌握一词多义;“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一句,她先介绍传统木工行业的工具“墨斗”,使学生便于理解“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绳”的意思,还拓展了《易经》中的句子“斫木为耜,煣木为耒”,帮助学生理解“斫”和“煣”这两种不同的加工木材的方法。
讲解“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荀子的哲学思想中“神明”的意思,她讲解了“神明”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发展,学生就可以比较清楚地了解到,在荀子思想中,神明并不是我们现在普遍认为的“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和统治者”,而是指人的智慧。
在抗击疫情的特殊时期授课,王琨还特别注意课文内容与当前形势的联系。介绍荀子的哲学思想“制天命而用之”时,引导学生思考这一思想的现实意义:“荀子认为,自然界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但是我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认识和运用它,以趋吉避凶。目前,虽然病毒来势汹汹,但我们可以齐心协力,用智慧和勇气解决问题,取得胜利。”
课堂最后,她用荀子“劝学”的精神鼓励学生,无论什么时候,都以专心致志、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要求自己。虽然现在因为抗击疫情的需要,同学们不能在教室里一起学习,但可以彼此约定,在这个特殊的时期,仍然一心向学、孜孜求学、刻苦学习,共同等待和迎接重返校园的那一天。
廖波:一首诗词带动一类诗词的解读
对于高二语文的备课思路,广州市优秀班主任、广州市十佳教师、备长廖波老师介绍,“第一周我们选定了“时评作文”、李白和苏轼的诗词作为教学内容。希望帮助广州学子建构知识,更希望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抚慰。让他们感受到爱和悲悯,给他们传递希望,让他们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廖波已经录了两节课,分别是李白《将进酒》、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正在准备录制第三节课。“电视课的录制要求比较高,备课比平常更难,因为没有学生在现场,而且一个课时只有20分钟,内容却是标准40分钟的量。而且,上课没有学生,没有现场互动感,容易紧张,说话容易卡顿。”为此,他做了充分准备。
首先,内容设置更严谨、更科学;其次,兼顾讲座和上课的两种优势,把目标定得更清晰、更聚焦,利用电视的优势,把声光电图结合起来,让画面更丰富;第三,把问题设置得精而有序,逻辑上更严密,问题表述的语言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更接地气;第四,更注重举一反三,一首诗词带动一类诗词的解读,比如由王安石的《桂枝香》延伸到咏史诗、登临词这一类词的分析鉴赏。
家人成了他的“小白鼠”,每一次上课之前,他都要在家里对着家人演练几遍,尽量让上课流程更紧凑、更自然;尽量滤除那些啰嗦、低效的口头禅,让语言表达更自然、又有激情。同时,对于同事和家人的意见、建议,他充分尊重并吸纳。
他的电视课堂,所有的设计都是自己原创,幽默风趣、富有激情,而且“敢于展现自己并不漂亮的吟诵能力”,语言表达富于变化,联系现实。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解素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