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期观察|广图广博陈家祠都开了,省级文化大馆还会远吗?
2020-03-16 13:45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观众公共文化需求亟待满足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黄宙辉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邓勃(署名除外)

读者在等待进入广州图书馆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东公共文化场馆已于1月24日暂停开放。在闭馆50天左右之后,茂名、韶关、广州等地级市的公共文化场馆正在逐步恢复开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观察发现,在市级公共文化场馆陆续开放的背景下,广东省级的公共文化场馆静悄悄,仍然没有恢复开放的明确消息。

有不少观众呼吁,在确保健康安全的情况下,省级大馆能否早日有限度地恢复开放,提供更精细的文化服务,满足人们的公共文化需求。(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观众排队进入广博(广州博物馆供图)

市级文化场所开放最踊跃

3月11日,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印发了《广东省文化和旅游行业复工复产工作指引》。在的该文件指导下,目前广东已有多个公共文化场馆已恢复或即将恢复开放。记者梳理发现,市级公共文化场馆开放最踊跃。

其中,茂名市博物馆、韶关市博物馆、北伐战争纪念馆、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陈家祠)等已开放;清远市博物馆将于3月17日恢复开放。广州市三大文化场馆——广州图书馆、广州博物馆、广州市文化馆都在3月15日、16日重开。

相形之下,省级公共文化场馆对于恢复开放显得更为谨慎。截至目前,广东省博物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广东省文化馆、广东美术馆等省级大馆仍未传出恢复开放的消息。此种情形与省外相似,除上海以外,江苏、四川、吉林等地大多采取市区级博物馆先行开放,省级大馆暂未复工。

观众在广博镇海楼里有序参观(广州博物馆供图)

预约限流成为重开最必须

记者观察到,这些公共文化场馆恢复开放都把保障读者和观众的卫生健康安全摆在第一位,预约、限制每日的客流是必须条件。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陈家祠)每日的观众接待量为480人次,每小时可预约60人次;广州博物馆每日参观人数不超过300人;广州图书馆每日进馆人数总量控制在3000人,同时在馆人数控制在500人以内。这些人数都远远低于场馆平日的接待量。

对于入馆的读者、观众,场馆方都要求观众配合测体温,体温在37.3℃以上的观众谢绝参观;进馆人员必须全程佩戴口罩;建议游客(读者)之前的间隔不少于1.5米。场馆里还暂停人工讲解,不接受团队参观预约,暂停举办各类读者活动。

虽然已做好各种方案和应对措施,但各个已恢复开放的公共文化场馆负责人还是感到“压力山大”。3月15日,广州市新增1例境外输入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这为广州已开放的各文化场馆又增添了压力,也给省级场馆的重开带来了不确定因素。

游客入馆参观陈家祠

公共文化需求亟待满足

尽管目前开放的这些公共文化场馆只是开放了局部空间,但仍越来越受到读者和观众的欢迎。在广州图书馆恢复开放首日,记者在现场观察,有不少读者背着书包或者拉着行李箱前来,把书架上的大批书籍借走。

数据显示,广州地区率先恢复开放的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在开放最初几天,每天入馆游客数量为60多人,但到3月14日有165人入馆,3月15日入馆人数升至215人。

3月15日恢复开放首日,广州博物馆迎来入馆游客215人,其中有69人来自广东省外的北京、安徽等地。

3月15日适度恢复开放首日,广州图书馆的3000个预约名额中,预约成功的读者有2721人,预约率为90.7%;截至当天16时,签到进馆读者有2031人,签到率为74.6%;外借图书27333册次(含续借),还回图书11029册次。

这些数字背后,是公众受疫情影响、遵从相关规定已宅居家中近两个月的事实,有强烈的公共文化需求亟待满足,也有一定的情绪也需要及时疏导。虽然各文化场馆已推出各种线上展览、线上演出等形式的文化活动,但毕竟无法完全替代线下的现场。

目前,市级公共文化场馆已积累了重开的经验,广东各省级大馆也已在周密准备、稳妥布置。我们相信,在抗疫工作顺利推进的前提下,省市文化部门联手,更科学地满足当前的公共文化需求,指日可待。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朱绍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