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晚快评】廖君风波:疗愈社会心理应激反应,需耐心与共情
2020-03-13 17:51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经受大灾大难的强烈刺激之后,个人需要自觉的疗愈,社会也需要同理心来尽快疗愈

文/林兆均

新华社湖北分社女记者廖君可能没有想到,自己突然会被卷进舆论漩涡——

因为三八节作为女记者代表参加过湖北省的一次发布会,光明日报又刊登了她在抗击疫情新闻报道工作中的事迹,受到一些网友指责。

网友们指责她的,概之有三:

疫情暴发前,她作为记者发布过“医生被训诫”“没有人传人”等消息,误导公众;

疫情暴发后,两个月发稿500多篇,似非常人所能;

疫情仍未了,她就到处受表彰,于良心不齿。

当我看到关于廖君的种种网文时,忽然就想起了我和孩子的一段亲身经历。

作为一名年届五旬的父亲,我一直和14岁的孩子有着非常良好的亲子关系,但是在疫情暴发的春节期间,我和孩子却接连爆发了两次14年来从未有过的激烈冲突:

一次是因为该不该戴口罩每天出门运动,一次是该不该长时间地泡在网络上。

我们态度截然相反、各不相让,我甚至对孩子歇斯底里地使用了剧烈的伤害性语言,他则长达数日不对我说一句话。

事后冷静回想,自从1月25日起,我作为广东新闻工作者中的普通一员,就不分昼夜地投入到了抗击疫情的全媒体报道工作中;而孩子的生活、学习和作息也因疫情而完全脱离了常轨。

直到3月初,随着疫情渐息,我也从工作中稍稍超脱之后,我和孩子用了好几天来一点点地进行交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复盘我们的分歧,慢慢地才修复了彼此的心理伤害。

举这个例子,想要说的是:突如其来的疫情持续一两个月,对我们精神上的强烈刺激不容忽视。

有些人可能会出现莫名的敏感,有些人则相反地表现为莫名的沉默,心理医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应激反应”。

网络上近期接连出现的一些前所未有的现象,算不算是社会心理的疫后“应激反应”呢?我觉得很有可能是。

如何疗愈这种网络上的“应激反应”?我觉得还是要借鉴心理医学的思维,而不是用家长式的压服思维,需要耐心,需要共情,用同理心站在对方的立场来想一想。

经受大灾大难的强烈刺激之后,个人需要自觉的疗愈,社会也需要同理心来尽快疗愈(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吴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