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鄢敏 通讯员 贾卫东
图/通讯员供图
非典、禽流感、埃博拉等传染病,让许多人恐惧,有人却与它们搏斗了27年。
她就是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广州八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邓西龙,大家称她为“钢铁女侠”。她坚守传染病防控一线,用12年时间建立ICU病房。她心里装着病人安危,眼里关注同事安全。
抗疫战士:从非典到新冠,屡战不退
1月30日,广州首例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旁边一路护送这位女患者走出隔离病区的,是邓西龙。一位常年与传染病作战的“钢铁女侠”,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她没有想太多就接下了隔离病区ICU的重担。
这不是她的第一次“战疫”,2003年“非典”,当时已经离开感染科的邓西龙选择重返救治一线。“没有什么准备,遇到了就上。”身处全省SARS病例最多的医院,她最忙的时候一天要救治30多个患者。整整三层楼的病房住满了病人,其中不少是重症,要用呼吸机抢救。
当时她还是传染科住院总医师,邓西龙每隔十几分钟到半小时,就要巡查一次。“要负责整个医院的收治、病重的情况。”院内有同事被感染,她说,那时根本没时间害怕,“每天想的都是怎么救重症病人的命,个人安危早已置之度外了”。
17年后,新冠肺炎疫情来袭,广州八院是广州地区收治确诊病例最多的医院。邓西龙也承担了比“非典”时期更为艰巨的任务,管理隔离病房的ICU,感染风险与救治难度并存。
她还是科室负责人,手下有数十号医生、护士。“我的团队不能有人感染。”同时,邓西龙要考虑一线人员的体力状态,不能让他们过度劳累,“又要保证患者有人照顾”。
从住院总医师到ICU主任,邓西龙的角色转变了,但不变的是面对突发疫情的态度。“关于要不要上,这些想法不会有。”
最近十多年,邓西龙一直在跟突发传染病打交道,从H7N9禽流感、登革热到埃博拉……持续不断的抗疫经历,让她觉得冲在疫情一线是理所当然的事,“随时准备接收病人。”
ICU大家长:从无到有打造全省示范单位
穿着密闭的防护服连续不断地工作,在邓西龙工作的重症科是常态。广州八院以传染病防治为特色,每年都会接收、排查各种病例。
2008年,广州八院成立了以救治传染病重症患者为主的重症医学科(ICU),她是首位科室负责人。从学习抢救技术起步,到病房配置、规章建立、队伍建设,积石成山。ICU在她的带领下,逐渐走上正轨,如今已经成为全省传染病防控和救治的示范单位。
过程中,她摸索出救治重症病人的核心是“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医生判断病情,决定治疗方案,之后的担子压在护理身上,“要看好我们的病人。”邓西龙把ICU音译为“I SEE YOU”,即每时每刻关注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
“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这是邓西龙眼里的ICU病房。在这里,患者的病是最危险的,比其他科都要重,“但医护的眼睛24小时盯着他们”,所以是最安全的。一有变化,医护马上就能发现,进行救治。基于此,ICU病房的人力是普通病房的三四倍,“病人的吃喝拉撒都是护士在管。”
但ICU的大家长不好当,邓西龙的压力比过去挽救患者生命更大,她要保护每一位同事不被感染。这次疫情中,她尽力协调,从6小时轮班缩短至4小时,让一线的同事尽量轮换着休息,保持良好的状态。
真诚医者:时时挂念病人,坚守一线27年
自1月17日广州八院接收首例疑似患者后,邓西龙就进入了“战疫”状态,工作时待在隔离病房,休息也不能回家,住在隔离酒店。
“根本停不下来。”她满脑子想的都是病人,下班以后,看到微信里发来的患者信息,又会想下一步要怎么改善治疗方案,“应该很多医生都是这样的”。
“喜欢才会干这一行”,因为热爱邓西龙才选择当医生。从1993年大学毕业,她就进入广州八院,在这里坚守了27年。这次抗击疫情,邓西龙基本全天泡在医院,比平时工作时间都要长。最让她开心的就是,看着病房慢慢空下来,患者一个接一个病好出院。
【三八节心愿】
“希望疫情能够尽快结束,生活能够尽快回归正常。”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吴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