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直击】转入重症病房的奶奶不肯说话,他开出这个“心理处方”
2020-03-06 20:18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与老奶奶家人视频,哪怕她只能听到声音,也会感到安慰

文、图/羊城晚报特派武汉全媒体记者 李斯睿

“为了配合临床治疗效果,通过心理支持来提升病人的信心,对病人的康复是很有帮助的。其中,如何帮助患者与家庭成员连接上,让他们获得更多的家庭关爱,又是一个重要的手段,这点是我们医务人员代替不了的。”

3月4日上午,尹平医生赶到驻点的武汉亚心总医院,他建议用iPad帮助七旬的吴奶奶(化名)与家人视频通话。

“把家属拉到微信群里,哪怕她(奶奶)只能听到声音,也会感到安慰。”这是他来到武汉后进行心理治疗的第7例患者。

第二天中午(3月5日),脱下防护服的尹平接受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的专访。

尹平:广东省心理医疗队队员、广东省人民医院(以下称“省医”)、省精神卫生中心心理咨询科主任、副主任医师,2003年非典疫情最早进入非典病区做心理干预,2008年汶川地震赴震中映秀镇做心理援救一个月。

尹平(左一)与医护人员交流患者病情

建立患者与家人的情感链接

尹平回忆起与吴奶奶沟通的经历说,当日他换上防护服,来到吴奶奶所在的5号床,他一边观察着患者的情况,一边向医护人员询问病情,“她知道转房的原因吗?她知道她现在情况有变化吗?”

自从急诊留观病房转入重症病房后,吴奶奶就不肯说话,眼睛一直紧闭着。“问她是不是不舒服,她没有回应,但问是否想回家时会点头。”一旁的吕护士长说。

“她住院以来有跟家里交流和沟通吗?”当得知吴奶奶没有携带手机,无法跟家人取得联系时,尹平说,如果我们帮助她通过视频等手段联系到她的家人,让她知道有人还在关心她,对她身体恢复会有很大的帮助。”

尹平表示,吴奶奶的症状是心理上严重的抑郁情绪所致,也是叠加了ICU综合症的影响。“自己一个人孤独地在重症监护病房,身边有许多抢救设备和监控仪器,给患者活动上带来限制的感觉,会产生紧张、焦虑、悲观等心理反应。”病人长期住院与家人较长时间隔离,会感觉孤寂甚至有被离弃感。

“当我们帮助她们回想起和家人相处的幸福时光,可以增强他们的有用感,也会帮助他们增强和家人的情感链接,这种血脉相连的情感可以帮助她们进一步增强对治疗的希望以及对生存的期望。”尹平说。

随后,尹平凑近至吴奶奶床边,拍了拍她的胳膊说:“阿婆,我是广东来的医生,刚和主任、护士给您做了一个全面分析诊断,在我们看来,您是完全有希望(治愈)的。另外,我们想和您的家人联系下,我们一起努力战胜病魔好不好?”

听到“家人”两个字时,老人家点头的幅度更大了些。

截至3月6日,尹平已经为隔离病房内7位患者进行了心理干预,有的也配合给予了抗焦虑、改善睡眠等药物治疗。

尹平(左)与广东医疗队队员、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精神卫生中心主治医师刘向欣合影

警惕医护人员“松”下来后,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

与此同时,一份“心理援助齐‘心’抗疫”的宣传海报近日在亚心总医院医务人员微信群传开,有心理咨询需求的医务人员,可直接扫描海报上的二维码,与省医心理专家进行微信、电话甚至面对面咨询交流。

“就是有点睡不好觉,但是我觉得还行。”这是尹平在与一线医护人员聊天时,他们大多数人给予的回复。

“其实,这也很正常,在某些特殊时刻,尤其是面临重大心理压力的时候,人们都会出现情绪和行为的改变,从心理学角度上讲,这是一种应对方式,也是一种自我保护。”

尹平表示,医务人员身上呈现着更多的韧性和坚持,他们往往显得比普通人更加坚强,更不容易崩溃,他们往往会积极地自我调整,使用各种方式缓解压力。

此外,目前仍处于应激对抗阶段,医护人员心理问题往往被繁忙的工作和目前疫情的严峻所掩盖,医护人员往往还处在一个比较‘绷’着的状态。

他表示,要警惕疫情结束后,医护人员“松”下来之后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现象。“就像弹簧一样,拉久了还应该收回来,做到张弛有度。”

对于在此次疫情下如何开展心理救治工作,尹平坦言是一个特殊且具有挑战性的新课题,这将是一个长期性、系统性、综合性的治疗过程。

“心理干预不是一次就解决问题,而是系统性的观察和治疗。我们希望这种治疗不是硬邦邦的,而是有针对性且能切实帮助到患者。”尹平说。(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吴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