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抗疫一线的这些铁血柔情的“男丁格尔”们!
2020-03-06 17:08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男丁格尔”们胆量大,却也同样有着“提灯女神”们细心,同样也有对妻儿、家人的柔情和牵挂。

文字整理/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辉
通讯员 张红霞 陈利芬 成守珍
图/受访者提供

讲述者: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弛缓武汉医疗队员男护士们
地点:武汉市汉口医院与协和医院西院区

一说起护士,很多人想到的就是“姑娘”们,其实在“南丁格尔”中,也有一部分“男丁格尔”!

从2020年1月24日除夕之夜开始,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派出三批支援武汉的医疗队员中,其中111名是护士,而其中21名是男护士,他们分别是:李冠湘、张梦弟、马延召、廖昌贵、唐章军、郑华文、王豪、李元、彭磊、韦胜锋、卢鹏、刘强强、姚典业、文清德、卫政登、唐宇君、胡傲、邬宝国、胡馨元、梁启财、申贵江。

他们大多来自重症监护室、呼吸科、急诊科、外科、手术室等,相当一部分人还是中山一院的应急特战部队成员。

驰援武汉抗击新冠病毒,不仅仅需要护理技术,还需要有强健的身体与比较强大的体力,与女同事相比他们的体力更胜一筹。

他们在抗击新冠肺炎阵地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些技术与体力同等重要的操作如“俯卧通气术”中等起着主导的作用。

“男丁格尔”们胆量大,却也同样有着“提灯女神”们细心,同样也有对妻儿、家人的柔情和牵挂。

李冠湘:飞机降落前队长让我们拥抱彼此
——他说:这一抱之后,我们就要赶赴“战场”了

拥有五尺身躯的男儿,有“男丁格尔”之称的我,在重灾区汉口医院隔离病房,除了“打针发药”之外,还需给危重患者喂饭、协助大小便等生活护理,健康宣教、心理疏导,抢救等自然少不了。

拖地以及垃圾的打包等这些我们平时在家也不需多操心的活儿也都包揽了,为了什么呢?为的是减少不必要的人员进入隔离病房防止暴露感染,为的是给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让他们早日康复回家团圆。

我们的治疗与护理成效不断增强患者信心的同时,在鼓舞着我们。

在武汉满月的日子,使我想起了大年初四,出征那天——当驰援武汉的专机在武汉天河国际机场的上空徐徐降落之时,医疗队领队提出一个美妙的建议:“我们都拥抱一下身边的队友”。

他说:这一抱之后,我就要赶赴“战场”了,飞机上,大家会心笑了一笑,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泪目,一股热浪在我们的心中升腾”。

大家相互拥抱鼓劲,接着,便是全体医疗队员和机组人员自发的齐口同声呼喊:“中国加油,武汉加油!”

彭磊:我是急诊的我不能哭
——我们急诊“五小虎”有4个是应急特战部队成员

自疫情发生通告以来,一直车水马龙的中山二路,多日便处于持续安静状态。可2月7日13:00,中山二路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大门口,未曾有过的壮观场面,我院第三批医疗队员131名同时出发,出征武汉。

来送别的人很多,医院领导、同事之外,还有队员们的家人,他们的孩子、丈夫或妻子也都来送行。

当去机场的大巴车徐徐开动的时候,很多女同事哭了,为什么“哭”?她们说是因为感动,也因为疼痛,害怕是其次的,说一点都不害怕也是假的。我是男生,还是急诊的呢!“不哭,我不能哭”。

哪里有急症,哪里就有急诊人冲锋在前的身影——120出车、急救……多年以来何曾畏惧过。

我们急诊的“五小虎”在出发前就经过严格的培训,其中4人更是我院应急特战部队成员,在武汉抗疫病区,我们均被护长任命为护理组长,挑起隔离病房的大梁!

王豪:第一次穿刺,一针见血
——我是小组里唯一的男生

上班的第一天,我们小组7个人分管50个病人,作为小组内的唯一的男生,又有重症监护经验的我,上班第一天就主动要求护理病情较重的6个患者。

刚交接班没多久,就新收了一个新冠病毒感染肺炎的阿姨,入院时患者有明显呼吸困难,自觉心慌气促,端坐呼吸,口唇紫绀,我们协助她过床后,立即监测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为80%,我立即给予她呼吸囊接面罩加压给氧。

几分钟后,阿姨焦躁不安。我再次确认无创呼吸机的参数与管道的连接,并没有问题。“这可能与心理有关系”,我判断,这个患者阿姨刚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又没有家人在身边,而我们的防护装备表面看上去也不那么柔和,甚至有点可怕,“对,她应该是缺乏安全感”。 

于是,我弯下腰,和阿姨说:“我们是从广州过来支援武汉的医疗队,来帮你们的,你要放松,请调整一下呼吸,氧气机送气的时候,你就吸气,送气完毕,你就呼气……”阿姨慢慢安静了下来,血氧饱和度逐渐上升。

接下来要为阿姨建立静脉通道,防护装备与雾气朦胧的护目镜加大了穿刺的难度,我和同事配合,一人穿刺,一人看有无回血,所幸一针见血,穿刺成功。

胡馨元:俯卧位通气是体力活也是技术活
——我是男生又是监护室出身,非我其谁

2月16日,20:00-24:00班次,一个昨天入院50岁新冠病毒感染呼吸衰竭的患者,20:50血氧饱和度下降,尽管呼吸机供氧浓度调到100%,患者的血氧饱和度仍未见回升,在排除气道堵塞及气管插管深度干扰因素后,我们医疗队多位专家一致决定——“采取俯卧位通气技术。”

我在隔壁隔离病房闻声赶来,立马组织护理队员们对患者进行俯卧位通气技术操作。

俯卧通气技术并不简单,或许有人认为,“不就是让患者趴过来而已嘛”,但实际操作起来并不简单,隔离病区里这批患者体重多在150-200斤,没有翻身床设施,还要兼顾危重症患者身上所有的错综复杂的生命线的安全。

这是需要体力的,作为男生的我年轻力壮又是监护室出身,自然就担当起这抢救的重要角色,我立即就位站在患者的床头,负责呼吸机管道和人工气道的固定、头部的安置等……

确实,抢救就是命令,经过医护同心协力奋力抢救之下,半个小时后患者转危为安,血氧饱和上升100%。

我感叹生命无常的同时,也颇为得意——这就是中山医人的技术与速度,我不是骄傲,心胸外科监护室5年多的工作,经历过无数次类似抢救的场面,每一次都如同上战场一般,如今的重症隔离病房也如此,一刻也不能怠慢。

申贵江:凌晨四点回到酒店还能吃到贴心早餐
——每一个“逆行”者的背后有一群人在跟随着守护

今晚,20:00-24:00班次,下班后,从医院到居住地酒店需要近1个小时的时间,一路上大巴车在稳稳地向前驶去,有些护士妹妹挨着车的靠背歪歪斜斜就睡着了。

我看着马路两边的灯光,感觉就是一道风景线,只是风景中穿行的我与她们没有欣赏的闲情。

夜深了,郑莹护长一直与我们电话沟通乘车安全的注意问题,东院陈振光副院长对我们也不放心,在酒店门口一直等着我们回来。

直至凌晨2:30,见到我们回来才放心,消毒、洗漱完,时钟已指向4:00,这时候还能享受到后勤支持队给我们准备的精美早点,感觉有家的温暖,是的,吃饱了才能睡,睡好了才能更好抗疫。

这是一场万众一心的艰苦跋涉,每一个“逆行”者的背后有一群人在跟随着守护——领导们问候,队友们的相互鼓励,后勤的贴心支持,让我们为打赢这场战“疫”更有信心。

他们:“小哥哥,你明天还来吗?”

“武汉人民对我们寄予很大的期望,我们将会竭尽全力去救治他们,不能让他们失望。躺在病床上的他们也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要让他们尽早脱离病毒的折磨。”——唐章军

“自从来到武汉,我们在护理部成守珍主任的带领下,组员们就像一个个小家庭,上下班一直都在一起,共患难同欢乐。”——马延召

“元宵节,我给爸妈打了一个电话,平静地和他们拉了拉家常,他们都还不知道我在武汉。”——刘强强

“临近下班时,42床的女患者还关心的问我:‘小哥哥,你明天还来吗?’在得到我肯定的答复后,她开心的嘱咐‘要做好防护啊,明天来我教你武汉话!’”——文清德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崔文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