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月出院12人!中山三院在武汉一线展开“四核”作战
2020-02-27 20:18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医疗队133名队员在每天高强度工作的情况下,保持“零感染“记录,保证了团队持续、安全、有效进行战“疫”工作。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余燕红 
通讯员 周晋安 甄晓洲
图/医院提供

一个医疗团队能有序、高效的运转,离不开强大的团队管理。尤其在武汉病人多、医护少的情况下,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管理经验正在光谷院区初见成效:半个月来,该院接管院区已累计出院12人,好转后转往方舱医院3人,无死亡病例,危重症患者病情悉数好转。

医疗队133名队员在每天高强度工作的情况下,保持“零感染“记录,保证了团队持续、安全、有效进行战“疫”工作。

这样的成绩是怎么做到的?中山三院带队支援武汉的队长杨扬介绍,在武汉打造的“立体医疗系统”管理模式目前初见效果,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在挑选援汉医疗队队员工作中,尤其重视医疗队员间的职能配合。当时考虑到新冠肺炎治疗的持久性和复杂性,第三批出发的133名队员,从近700名的报名者中精挑细选而来,分别来自不同的优势科室,具备丰富的传染性疾病、呼吸危重症疾病救治经验,和内外科各种疾病的救治能力,以及复杂病例救治的综合素质;

二、包干到户。根据团队人员的自身优势,将几项主要工作分别交给四位有专业经验和担当精神的同事。

患者出院前为医护人员点赞

据了解,目前中山三院在武汉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光谷院区,在医疗队长杨扬的带领下,四位有专业经验和担当精神的核心人员各司其职,在武汉一线与新冠病毒展开“四核”作战。

如岭南院区ICU主任毕筱刚主管医疗工作,护理部主任陈妙霞领衔护理团队,临床营养科主任卞华伟临床工作之余负责团队后勤保障,岭南院区外科护士长张献玲主抓院感防控,这些团队的“灵魂人物”,有力驱动着医疗队的持续、良好运行。

毕筱刚(右一)在病区查房

整合不同科室医生、确保临床安全有效地工作,落在了医疗队副队长毕筱刚教授身上。他本人就是呼吸科的专家。对新冠肺炎的治疗,大家都没有太多经验,对于重症患者往往多器官出现状况,需要多学科协作治疗。他基本就是带头人,组织医生们商量各种治疗方案等,每天都工作到晚上12点后。

陈妙霞(右一)在病区内协调各项事宜

陈妙霞主任工作量最大,要安排好100个护士的排班。接管病区各项流程已经完全步入正轨,新冠肺炎重症病区前两天有患者已经出了院,她紧绷到极致的神经总算可以稍稍松一下。

刚到武汉时,任务比陈妙霞想象得还要重:病区各项环境的设置,工作流程是否顺畅,物资是否充足,甚至物品摆放是否合理,她都要过问和跟进。“我们现在做得充分一些、周到一些,护士做起事来就会顺手很多、安全很多。

工作中的卞华伟

卞华伟主任是中山三院的营养膳食科主任,作为营养补充专家,卞主任在武汉一方面研究、落实患者营养方案,另一方面也担起了医疗队后勤总负责的工作。

由于单人隔离的需要,队员们不能在一起聚餐,因此供应的餐食只能是盒饭。为了保证队员每天的营养能跟上高强度工作,卞华伟特意选择不同的供应商,以丰富每天的餐食搭配。

因为天气寒冷,且医疗队队员出勤的时间差异,队员们吃到的饭菜经常是冷的,他想方设法为大家准备夜宵,确保大家无论何时下班,至少能吃上热气腾腾的饭。

陈妙霞(右)与张献玲(左)讨论工作

张献玲,被称为医疗队的“鹰眼守护者”。她作为技能中心指定的防护培训教官,要快速让几千人尽快熟悉防护操作以便随时接收患者,是一项压力不小的任务。

每天上班,她都守在门口,检查每一个进去的姑娘、小伙防护设备是否合规到位。有她在,队员们都非常安心。有时候,她还需要进到隔离病房,这个姑娘操作不合院感要求,那个小伙动作有暴露风险,她都要立即指出来。

防患未然,她的眼睛比谁都锐利。除了在医院,她在每一个地方似乎都存在。

医疗队想搞个简单的集体生日会,她叮嘱不可人太多,所有过程必须要符合院感要求;队员们拿饭时挑挑拣拣,她厉声喝止不要随便乱摸拿了就走;有的队员吃饭时有说有笑,她大声制止;领导开会时大家站的距离小于一米了,她会大声让他们站远一点点……

她说,自己就像一个排雷兵,主要工作就是从流程上把危险排除掉,然后提醒、监督队员们不要去踩雷。的确,面对看不见摸不着的病毒,她的鹰眼守护,就是队员健康的最大保障。

目前,同济医院光谷院区隔离病区,不少患者给医疗队发来感谢信,送来锦旗,这些工作成绩为广东医疗队带来极大的信心,也是实施立体医疗系统管理模式的最好检验。(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