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华
图/通讯员 薛冰妮 高龙
在武汉前线,方舱医院是实现“应收尽收”的抗疫“压舱石”。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国家(广东)紧急医学救援队作为首批进入方舱的紧急医学救援队,根据国家卫健委安排,先后转战“江汉方舱医院”、“江汉开发区方舱医院”。
在这块抗疫主战场,一群80后为主的57人队伍中,今年已经54岁的孙鸿涛有着特殊的作用,作为一名有着31年党龄、22年军龄的老党员、老军人,他总是冲锋在前,当起了住院总,不断给大家加油鼓劲。队员们都说,“孙主任是我们抗击新冠肺炎前线的‘老大哥’,看到他仍在一线奋战,我们倍感信心”。
应急老兵再出征
对于武汉,作为应急老兵的孙鸿涛并不陌生。1993年他在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读研究生。1998年长江水灾,当时还穿着军装的孙鸿涛作为随军医生参加医疗队来武汉抗洪,个人还荣获了三等功。
这次疫情发生后,作为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国家(广东)紧急医学救援队的老队员、关节骨科主任医师,孙鸿涛在得知医院应急队要准备赴湖北支援的消息后,第一时间报名。
尽管孙鸿涛是骨科出身,但是常年在应急救援领域里摸爬滚打,他说“我就是想为武汉人民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想帮队里的年轻人,给大家信心”。
2月6日,作为医疗队里年纪最大的医生、医生组负责人之一,孙鸿涛主动申请首批进入方舱医院。此时,武汉阴雨绵绵,最低温度接近零度。孙鸿涛穿着密封的防护服完成6小时工作后,汗水早已湿透了防护服内的贴身衣服,因为时常走动询问病人情况,早已经雾蒙蒙的护目镜也压住了眼睛,但他还是坚持到了下班。
“孙主任真的很拼,他年龄最大,也总是冲在前面,开舱前三天每天他都带头进舱,真的很鼓舞我们”,队中的90后医生李文俊说。
江汉方舱医院刚开始运行时,一切都还在摸索中,管理上难免有不周全。孙鸿涛在连续进舱三天后,从查房方式到处理患者问题再到转接危重患者,他把舱里摸索出来的工作经验在出舱后第一时间就用微信和电话传递给了队友。
第一次进舱难免紧张,孙鸿涛就鼓励其他队友做好心理上的准备,他说得最多的就是“一定要注意做好防护,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做好了防护在舱里就不要跟患者太疏远,要靠近他们多多交心,这样更能给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队里的护士徐秋静说。
孙鸿涛膝关节有旧伤,多年没能系统锻炼,这次为了适应8小时不吃不喝、不小便的工作状态,他又强迫自己每天定时锻炼。“俯卧撑、仰卧起坐、蹲马步,每天至少半个小时,我不能倒下还给队里添麻烦”,孙鸿涛说。
贴心温暖的“老大哥”
方舱中的患者多数是轻症,病症不重,但突然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普遍心理压力都很大。孙鸿涛作为有着20多年临床经验的医生,他觉得最重要的是把查房做好。在江汉方舱医院每次值班时,他都对自己负责的4-8个病房300多名患者逐个查房,尽力为每个患者解决好问题,安慰好每个人。
江汉方舱1906床是一位大学老师,住院1周后人不烧了,也不咳嗽了,很多临床症状都消失了,但整个人却越来越焦虑,晚上睡不好觉。孙鸿涛多次找他聊天开导,解释了出舱的具体标准。1906床慢慢地放松了心情,还和孙鸿涛互加了微信,俩人约定“等疫情过去,将来武汉再聚”。
1906床知道广东队因为安排要转场时,专门找到了孙鸿涛要照张合影。“他拉着我的手,很开心地说着谢谢,我鼓励他很快就能康复出舱了”,孙鸿涛说,轻症患者最重要的就是要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今年元宵佳节,孙鸿涛是在方舱医院内陪患者度过的。3018床的珊珊(化名)是病房里心理状况最好的,也是病房里最乐观的。元宵节的晚上,珊珊得知孙鸿涛还有两个未成年的孩子,最小的儿子还不到3岁,一瞬间就感动了,“有你这样的好大哥大老远跑来照顾我们,一定能把病毒扛过去”。
“我是孙教授的病人,武汉一所中职老师,孙大夫查房细心、耐心、热心,工作细致入微、踏踏实实,急病人之所急,事无巨细亲力亲为,无私地为武汉人民奉献自己的一切”,这是一位在方舱中的患者在孙鸿涛微信日志下的留言。
兢兢业业的“大管家”
江汉开发区方舱医院总共有641张床,根据安排划分为A、B、C三个区域,其中A区由广东医疗队负责,B区由江西医疗队负责,C区由天津医疗队负责。
24日凌晨2点到早上8点,国家(广东)紧急医学救援队带着经验重开新的江汉开发区方舱医院后,孙鸿涛完成了进入新舱的第一个住院总夜班。
从主任医师重新做起了“住院总”,孙鸿涛自己说,“方舱诊疗不同于常规的医院诊疗,需要一个有经验的人出来协调,在队伍中我是年龄最大的医生,见过的突发情况也最多,之前进舱的次数也多,理应在这个时候承担更多”。
说起来容易,干起来却没那么容易。在方舱里,“住院总”是否得力直接决定了方舱医院能否有效运转。“住院总”需要对病人进舱严格把控、危重患者转出、区域内各个医疗队的协调,甚至电子病历系统不会用也都要住院总来解决。
面对一个看起来轻松,却需要额外付出的工作,孙鸿涛把这个新岗位定位为“补位的角色”。“从入院接诊开始,就要盯紧接诊医生,一定要符合入院的标准才能进,严格把好入院关,就得担起这个责任”,孙鸿涛表示。
在孙鸿涛眼中的补位,不仅是各个环节上的把关,还是他对舱内医生手把手的指导。在江汉开发区方舱内,天津和江西来的队伍都没有入舱经验,心理压力大,他就跑到他们负责的病区手把手地指导。对于这些,大家也都看在眼里,大家说他“很会开导人、很耐心”。
做“住院总”还要上夜班,队里本来想让年轻一点的副高上,孙鸿涛却说:“我能挺住,我是一个老队员,责任应该扛起来,这样大家对于战胜疫情更有信心”。(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