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派记者 李丽
北京时间2月10日中午,第92届奥斯卡金像奖全部奖项出炉。韩国影片《寄生虫》接连拿下最佳原创剧本、最佳国际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影片四大重量级奖项,震惊全场。
为何《寄生虫》能“横扫”奥斯卡,而在之前的好莱坞颁奖季中拿下无数个最佳影片的《1917》和马丁·斯科塞斯的《爱尔兰人》都输了?
原因或许在于奥斯卡在最佳影片这个奖项上实行的“偏好投票制”。
《寄生虫》四奖加身后,不少网友惊呼“这届奥斯卡评委是不是疯了”。
但首先,并不存在所谓的“这届奥斯卡评委”——作为全称是“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的奥斯卡,它大多数奖项的最终归属是在超过7000名学院成员的一人一票直接投票中产生的。没错,之所以说“大多数”,是因为最佳影片的投票机制并没有那么简单。
为最佳影片而设的“偏好投票制”是从2009年正式施行的,它产生的其中一个后果就是让人们对奥斯卡最大奖的猜测比以往更难。
具体做法上,每个人把最佳影片候选作品,按喜欢到一般程度从“1”至“N”进行排序。计算时,如果这些获得“1”的影片中有一部票数最高且超过总投票的50%,那么本届最佳影片得主已然产生。
以7000投票者计算,这部片便需要成为超过3500人的“最爱”——大多数情况下自然无法达到。
于是,在“1”行列中得票最少的那部影片就会靠边站,不过相关选票并不会作废,因为原本给“1”的投票将会转给票面上得“2”的作品。如此循环往复,直至最终出现一部票数超过50%的作品。
这种做法的优点和缺点是同一个,那就是最佳影片更接近“大多数人都喜欢”而不是“更多觉得它最好”。在不少情况下,在“2”上得票最多的影片最后会奇迹般地战胜原本得到最多“1”的影片,这便是“爆冷”。
直接投票产生的其他奖项就很少出现类似的情况,譬如在表演奖项上,“凤凰叔”华金·菲尼克斯凭《小丑》获最佳男主角,在《朱迪》中奉献“换头式演技”的芮妮·齐薇格拿下最佳女主角,还有57岁的布拉德·皮特凭《好莱坞往事》拿到最佳男配角这个他人生中的首个小金人……都符合他们之前在颁奖季的表现,几无悬念。
这正是因为在简单的投票规则下,评委人数越多,爆冷几率越小。
当然,好莱坞人的集体思维惯性也会对得奖结果产生影响。譬如奈飞出品的《罗马》没拿到去年的最佳影片,就因为很多传统的电影人对流媒体电影依然抱怀疑和抵触态度。这种情况或许也发生在今年奥斯卡同样由奈飞出品的《爱尔兰人》和《婚姻故事》身上——前者获9项提名却颗粒无收,后者也只获得了最佳女配角这一个表演奖。
目前,业内也有不少声音在位马丁·斯科塞斯打抱不平,毕竟这部导演和三位主演的平均年龄高达78岁的影片,确实做到了导演一直声称的“真正的电影”的标准,在各方面表现都不比《寄生虫》差。
(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派
图片 | 剧照、视频截图
责编 | 刘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