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直击】航拍雷神山医院,让我们记住这些平凡面孔
2020-02-09 21:02 羊城派 原创
一批批建设者从全国各地奔赴武汉,仅用了十天左右,就让一座医院从泥地里拔地而起

文/羊城派特派武汉记者 温建敏 羊城派记者 李国辉 实习生 吴晓莹  
图/羊城派特派武汉记者 汤铭明 温建敏
视频/羊城派特派武汉记者 汤铭明

32个病区、1500张床位——借鉴“小汤山”模式快速建设的武汉雷神山医院已于2月8日正式交付使用。羊城派记者9日在雷神山医院现场看到,收治病人的区域已经正式投入使用,接收了不少重症患者;仍在施工的区域则被隔开,工人们正在抓紧作业,力求最快完成工程收尾。

自1月25日以来,一批批建设者从全国各地“逆行”奔赴武汉,仅仅用了十天左右,就让一座医院从泥地里拔地而起。

雷神山医院快速完工投入使用的背后,是中国强大综合国力的支撑,有各地网友的“云监工”,更重要的是有一群不计个人利益、放弃小家团圆、起早贪黑的平凡而伟大的建设者。

让我们记住这些可爱的面孔——

1、

陈建明,1985年出生,中建三局工人,家在湖北红安。听到要建设雷神山医院后,他和几个伙伴第一时间报名,本来是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建设,“没想到还能领到工资”。

他的工作很辛苦,经常需要“猫”在不到一米高的隔层中,负责安装各种设施,“头都抬不起来,有时候一直是趴着的”。

羊城派记者见到陈建明的时候,他正拿着一堆破纸皮往回走,“因为工作面很潮湿,要垫着才能干活,前两天下雨,我三双袜子都湿了”。记者注意到,他的脚上绑着塑料袋,里面还垫了一卷纸巾,但袜子依然湿透了。

因为赶工期,他每天要工作十几个小时,但是他和工友们都很乐观,能参与雷神山医院的建设,他说“值得而且自豪”。

陈建明说自己也是个“自媒体人”,他喜欢拍摄短视频,在抖音上,他的名字是“红安红”,视频基本“都是吃饭的时候拍的”。2月3日凌晨1点,他上传的吃饭的视频获得1.4万个点赞,配文“太困了,站着都能睡着”。

2、

范成功,27岁,中建三局荣阳分公司职工,负责水电安装,湖北麻城人。

羊城派记者注意到范成功,是他一直在专注地干活:用电焊设备切割三角钢材,在巨大的噪声中,半个多小时他一直没停下来过。

范成功告诉记者,他来这里才三四天,属于什么公司他都不清楚(记者问他是哪个分公司的,他还要取下安全帽看了下才回答),但知道自己是在为雷神山医院的建设出力,“来得晚,更要争分夺秒地工作”。

3、

黄师傅(受访者要求匿名),50岁,武汉人,武汉明煌公司员工,负责消防和报警系统安装。

羊城派记者注意到黄师傅,是发现他手上割了一个小口子,有血渗了出来,但他用纸巾包了一下,继续工作。记者问他为什么不戴手套。他回答:由于一些仪表线路精细,有时候戴着手套不方便操作,需要脱下手套,但因为赶工期,身体高度紧张,常常脱下就忘记再戴上。“小问题小问题,你看血止住了。”

黄师傅说,他是昨天才进场的,但工期非常紧,今天内就必须把所有的消防报警系统安装并测试完毕。

4、

魏光,1994年出生,来自湖北荆门。他是中建深装公司的一名生产经理,团队五六百人,负责医院隔墙和地板的安装。

留意到魏光,是听见他在现场对几名工人说:“没干完这个活不能吃饭。”

“确实太紧张了,要争分夺秒,不能拖了雷神山医院建设的后腿。”魏光说,他和工友每天六点钟就要起床赶去工地,经常是凌晨一两点钟回去,“通宵加班已经有四、五个晚上了”。

魏光是一名共产党员,是公司第一批主动请缨参加雷神山医院建设的管理人员。

5、

柯德武,34岁,湖北省麻城人,中建四局安装公司员工。他从事通风工作已经16年,参建过很多大型项目,得知中建四局要支援参建雷神山医院,柯德武主动报名成为先锋。

记者现场看到,柯德武爬上爬下安装通风管,每个步骤都一丝不苟。

记者了解到,柯德武每天要工作12个小时,加班的时候超过15个小时,前段时间武汉晚上很冷,双手常被冻得通红,衣服也被雨水打湿了。

当被问及累不累时,他笑呵呵地说:“累不累都不要紧,最要紧的是加油把活干好。能让更多人有机会得到救治,再累都值得。”

6、

徐巍巍,武汉人,中建四局安装公司劳务班组组长,从事水电工作已有15年。

身为武汉人,徐巍巍说心里很着急,“抗击疫情,支援雷神山医院建设,作为武汉人我们当然要出力、要顶上!”他在自己的队伍里发出了紧急动员令,召集了8名“勇士”一起出征援建雷神山医院。因为走得急,出发前家里洗好的衣服,还没来得及晾起来。

他说,这不仅是一次建设任务,更是一场家乡“保卫战”。(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派
责编 | 张德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