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羊城派记者 陈辉 通讯员 王文熙
今天(2月5日),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的公众号“南山呼吸”上刊登了一篇由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多位医生撰写的文章,其中提到在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中,中老年人是易感人群,发生危及生命的重症患者,大多数是身患基础疾病的高龄老人,该文章针对老年人如何防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给出详细指引。(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老年人更易感且更易出现危重症
此篇文章的作者是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老年呼吸科主任马为教授、赵俊教授、冯聪锐教授、徐刚博士。
该文章指出,截至2020年1月22日24点,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报告的425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患者中,65岁以上老年患者有162人,占38.1%;首批17例死亡患者的平均年龄为75岁(48-89岁),其中15例死亡者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最年轻一例为48岁。
与70岁以下的人相比,年龄在70岁或以上的人感染后生存时间往往更短(11.5天vs20天),并且目前大部分死亡病例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
这说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易感人群主要集中在中老年人群体,而发生危及生命的重症患者,大多数是身患基础疾病的高龄老人。
原因是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在各项生理机能方面均出现退化现象,呼吸系统机能减退,同时免疫系统的功能显著降低,表现在免疫细胞数量的减少和活性的下降,面对感染性疾病时成为易感人群。
而部分老年人往往存在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慢性肺病等各种基础疾病,因此老年人更容易感染新型冠状病毒,且容易出现危重症病例。
老年人临床表现更不典型更不易早期发现
该文章还指出,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起病隐匿、潜伏期长、首发症状多样且不典型。
发热为主要表现,可合并轻度干咳、乏力、呼吸不畅、腹泻等症状,流涕、咳痰等症状少见。但是,部分患者可无发热、咳嗽,表现为乏力、胸闷或消化道症状等临床症状,特别是老年人的临床表现更不典型,个别患者有可能以谵妄、意识障碍等症状为首发或早发症状,因此不易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干预治疗,导致死亡率增加。
另外,在当前以互联网作为信息获取主流渠道的时代,相较于中青年人群,老年人往往无法及时获得足够的信息更新,造成对该新发疾病重视不足,防范意识薄弱,增加了受感染以及疾病传播的风险。因此,对于老年人更需要加强对该疾病的认识和防护。
几位医生对老年人的防范提出以下几点建议,老年人生活饮食起居往往由陪护协助完成,因此防范的对象应包括老年人的陪护。
避免接触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新型冠状病毒可感染包括人在内的多种动物,因此要注意:不食用野生动物;接触禽畜后要洗手;不直接接触病畜、病禽;不加工、食用病死禽畜及未经检疫合格的禽畜肉;不食用生的或未煮熟的禽畜肉。
空气飞沫传播是新冠状病毒的主要传播方式,日常面对面说话、打喷嚏、咳嗽都可能造成飞沫传播,正确佩戴口罩是减少飞沫传播的有效方式,不随地吐痰、打喷嚏时正确遮挡也是减少飞沫传播的可靠途径。
老年人排痰能力下降,有时需要辅助排痰,必须严格遵守辅助排痰操作流程,可保护操作者及操作对象减少感染的发生。
新型冠状病毒在空气中短时间存活,可形成通过空气传播的颗粒,长距离散播后传播,保持环境通风,避免去人多聚集的地方,自我隔离,均为有效减少空气传播的方法,注意避免通风引起室内温度变化过大。
新型冠状病毒可通过皮肤、结膜等接触传播,减少接触传播需做到及时洗手、做好手部卫生,同时需要做好室内清洁,保持环境卫生整洁,减少室内环境污染,及时清理生活垃圾及污物,对经常接触的物品,用酒精消毒可有效灭活病毒。
另外,最近检测发现患者粪便可分离出新型冠状病毒,故未能排除粪口传播的可能,注意做好个人卫生,防止“病从口入”,使用马桶后注意盖好马桶盖后再冲水,防止气溶胶播散到空气中。
老年人身体衰弱,对环境适应力差,特别是对环境温度调控能力差,易因受凉诱发呼吸道感染性疾病。老年人自理能力差,不可避免地需要陪护,难以实现绝对的自我隔离,为切断传播途径,务必确保陪护人员的健康。
保护易感人群
根据老年人的特点,为减少疾病的发生,建议做到以下几点:
①合理的饮食习惯:
营养不良是影响老年患者疾病结局的主要负面因素之一。
平衡饮食,控制体重指数(BMI)在19-24kg/m2内,均衡摄入热量、蛋白、维生素、矿物质等,少食多餐,建议进食容易消化或帮助消化的食品,多吃蔬菜、水果,勤喝水,每天摄入合理的高蛋白类食物,包括鱼、肉、蛋、奶、豆类和坚果,坚决杜绝接触进食野生动物,拒绝进食腐烂、过期的食品,拒绝进食半熟、生食品。保持食物种类、来源丰富多样,不偏食,荤素搭配,均衡饮食,保证充足营养。
对于进食困难的老年人,可遵从营养师的建议进行鼻饲进食,必要时可进行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对于所有的老年人,进食过程中都应避免误吸而导致吸入性肺炎发生。
②良好的生活习惯:
保证充足睡眠,注意保暖。选择合理的锻炼方式,充分认识自己,适度锻炼,保持健康的生活状态,提高抵抗力。尽量减少外出活动,避免去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大学等人群聚集的地方。
勤开窗,经常通风,定时消毒,不随地吐痰,保持手部卫生,主动做好个人健康监测,怀疑有发热时应测量体温。长期卧床、肢体活动受限的老年人应进行肢体康复训练,定期翻身,预防深静脉血栓及褥疮。
③健康的心理状态:
应将心理危机干预纳入疫情防控整体部署,以减轻疫情所致的心理伤害。老年人退休后活动范围减小,活动中心改变,加上感觉、运动、认知等生理变化的影响,心理特征也发生改变,表现为安全感下降、适应能力减退,容易出现失落感、自卑感、空虚感等。在疾病到来时,老年人会表现出更强烈的焦虑、抑郁等,难以配合治疗。
建议有针对性的提供符合老年人的医疗、娱乐等服务,定期关心老年人的生活状况,鼓励老年人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兴趣爱好,积极适应新的生活方式,使老年人得到家庭及社会的关怀与认同,减少老年人的焦虑、抑郁等,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促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④积极治疗基础病:
老年人往往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疾病,是本次疫情危重症及死亡病例的高发群体。因此,需遵从医生的医嘱,根据基础病的不同,按时按规律规范服用药物,做好相关疾病的二级预防治疗。
同时,学会评估自己的病情,监测自己的情况,病情变化时及时就医,正确地描述病情,不乱投医,不讳疾忌医。对于活动受限、认知缺陷的患者,患者家属需协助治疗,同时做好评估、监测工作。
来源 | 羊城派
责编 | 冯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