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线记者手记:这个春天,是我们拼出来的!
2020-02-05 15:56
无论前路如何艰辛,武汉,永远不会孤单。

“疫”线记者手记:

这个春天,是我们拼出来的!

■马嘉隆 高辉 陈晓霞 彭振纲

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之首的立春,阳和启蜇,品物皆春。

我们曾担心新冠病毒会更加肆虐,但随着大地复苏的脚步加快,爱和希望,永远比病毒传播得更快!

宋立强教授为患者听诊。中国军网记者 高辉 摄

(一)

今天上午9时25分许,经过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扎实有序,艰苦细致的准备,武汉火神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专科医院里,迎来首批肺炎确诊患者。军民合力共抗疫魔的交响中,又奏出新的篇章,网友们纷纷留言:“灾难来临,人民军队就是铜墙铁壁!”今天,我们更能感同身受地嗅到春的气息。

从凛冬寒夜走向万物复苏,背后是军民同心的熊熊火焰。

10天时间,“火神山”拔地而起。决定建设专科医院时,武汉已经“封城”,却挡不住各地人民驰援武汉的爱心。来自全国各地的7500余名建设者逆行而上,昼夜赶工拼出了这座新时代的“中国奇迹”。

在火神山医院工地热火朝天的同一时间,这座城市的另一些角落,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先期抵达的队员们也已纷纷走上战位。

年三十凌晨三点,医疗队队员宋立强教授被电话铃声惊醒。出征武汉!24小时后,他抵达离家千里的武昌医院附近的驻地。

援助地方医院期间,每天下午,值班的宋立强教授都会带领团队对监护室的每一位重症患者认真查房,精细施治。没有现成的方案,国内外指南仅能提供治疗原则,怎样个体化救治每一个重症病人?最主要的困难在于无法准确把握患者的胸部病灶信息。24小时戴着呼吸机的重症患者,无法外出接受胸部CT检查。宋立强教授尝试着使用听诊器,隔着防护服,熟悉的听诊器中传来的呼吸音没有以往那么清晰,但这也许是宋教授与患者肺部之间“沟通”的唯一直接桥梁。“能够使用的最有力的武器就是把每个患者救过来的责任!”不过,频繁地与患者近距离接触,被感染的风险也更大……

风险与收益之间,未必成正比。用自己的风险换人民的希望,却是这群最可爱的人从始至终的无悔抉择。也只有这样的担当,才日积月累地塑造出“解放军来了,我就放心了”的口碑。

这群同样是血肉之躯的战士,不是超脱了生死,只是在做他们认为有意义的事。

工作中的王斌。(资料图)

“如果祖国需要我,我也会去。生死有命,就算死也要死得有意义。”1月21日,看到华科同济医院第二批赴武汉志愿者报名满员的新闻后,35岁的文职医生王斌在朋友圈里这样写道。3天后,他作为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奔赴战“疫”一线,大部分时间都忙碌在患者身边。一次,有患者病情突然恶化,已在病房工作4个多小时正准备下班的王斌急忙赶到患者身边。那天,他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在病房连续忙碌了近8个小时,衣服被汗水湿透了一遍又一遍,脱下防护服时已是面无血色,差点就要虚脱。不过,只要能把患者从死亡线上救回来,一切的汗水都是值得的。

(二)

在全国疫情地图上,湖北地区的红色越来越深,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在“不计报酬,无论生死”的请战书上按下了鲜红的手印。无数的物资被运往一线,无数的人在赶往战场……

“只要医院需要我,人民需要我,再难我也要回来!”正在家休假的中部战区总医院汉口院区骨科护师王慧,看着新闻里不断攀升的病例数字,心急如焚,果断决定提前结束休假,与战友们共抗疫情。

重返战位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王慧家在荆州石首市,离武汉只有300多公里,平日里半天就能抵达的路程,在这个全城封锁抗疫的特殊时期,却变得异常漫长和坎坷。城镇、乡村之间的路都封了,情急之下,王慧蹲守在当地卫健局和高速路口寻找返汉车辆。经过与卫健局、交管局等多部门反复沟通协调后,王慧终于在两天后坐上了一辆驶向武汉蔡甸的大货车,并在志愿者的帮助下顺利回到医院。当晚,王慧就投入到了科室的护理工作中,一连上了好几个晚夜班。

在奔赴防疫一线的人潮中,有一位老兵含泪请战:“作为一个17年前参加过抗非之战,4年前又参加抗击埃博拉病毒的老队员,在这种时候,我必须第一个站出来,到疫区最需要我们的地方。”

2003年,奋战在小汤山医院的张丽敏。(资料图)

今年43岁的张丽敏,从事护理工作已有20年,抗击“非典”、汶川抗震救灾、赴利比里亚抗击埃博拉……大大小小数十次卫勤任务中,她总是冲锋在前。2016年,退役后的她毅然选择了留在原岗位工作。“我对部队有太深太深的感情,虽然脱下了军装,我依然舍不得军营。”

除夕夜接到出征命令后,来不及和父亲当面告别的张丽敏,如17年前那次一样随医疗队奔赴危险重重的战场。为了把“小汤山经验”“抗埃经验”结合实际情况运用到新的战场,帮助医疗队尽快投入战斗,在到达武汉后的前两天里,张丽敏一共只睡了不到三个小时。

(三)

无论生死,众志成城,这似曾相识的一幕让我们想起了17年前的那场全民战争。不过,与当年那场抗击“非典”战争不一样的是,今日的中国已今非昔比。

屈磊(左一)在观察患者的CT片。

中部战区总医院汉口院区呼吸内科副主任屈磊,在抗击“非典”时期是该医院唯一一名出过发热门诊的女医生。那时候,临时搭建的发热门诊条件极其简陋,为了通风,门窗都是框架,毫无遮挡。没有防护服,没有N95,唯一能给医护人员带来些许安全感的,就只有最普通的棉布口罩。17年后,站在同一块土地上,她信心十足。“现在想想,当年那么艰苦的环境和防护条件我们都战胜了SARS,现在只要我们同心协力,也一定能战胜新的疫情!”

不知不觉间,今天已经是武汉宣布采取阻断措施的第12天。病魔外侵的路被堵死了,全国各地的支援物资却纷至沓来,拥有130辆军用卡车的驻鄂部队抗击疫情运力支援队竭力保障着防控期间武汉市民生活保障物资正常供应,许多昔日赴“汤”的白衣战士再次蹈“火”……

无论前路如何艰辛,武汉,永远不会孤单。待春和景明,再相约去户部巷吃碗热干面,再挤在武大的人潮中看樱花飞舞……

来源 | 中国军网
责编 | 李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