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鄂医护连线2.5】“03年是他们保护我们,如今我要保护更多的人”
2020-02-05 17:54 羊城派 原创
只要我安然无恙回到广州,第一时间就结婚

文/羊城派记者 张华
图/通讯员 伍晓丹

南方医科大学硕士毕业后,王凯在珠江医院ICU(重症监护室)工作了两年,30岁的他,离开了父母双亲和谈了10年的女朋友,在年三十出发,奔赴武汉汉口医院,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最严重、对医护人员来说最危险的地方。

在机场,王凯火速写了入党申请书,他说自己对家人没有牵挂,只有亏欠。

大年三十,父母亲自送我去机场

“2003年是他们在保护我们,如今我要保护更多的人”。王凯心情复杂,每天都很关注疫情变化,看着每天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作为医务人员心里的焦虑和担忧是常人所不能体会的。

大年三十,珠江医院ICU主任在群里发了一些疫情的信息,当时王凯就估计可能会派医疗队。所以在早上8点多就跟主任发信息,“如果要组建医疗队的话,我申请报名参战。”

1月24日清晨,如召王凯必回

如果组建医疗队抗击疫情,大多是会选派呼吸科、ICU科等有相关经验的医护。果不其然,中午的时候,省里突然下通知,即刻组建医疗队赶赴武汉。所以,王凯再次强烈请求参加医疗队,经过医院科室同意后,立刻从家中出发飞往广东与医疗队汇合,前往武汉前线参战。

“当时,我在安徽阜阳家过年,父母得知我的决定后,均同意答应我出发武汉,并且亲自送我去机场飞回广州,当晚在白云机场跟广东援助湖北医疗队汇合。”

在珠江医院ICU工作才两年的王凯

王凯说,父母知道武汉疫情,但他们当时可能不清楚那里的危险程度,到了武汉之后,我跟家里联系,也没有详细跟父母谈疫情,就怕他们担心。从小到大,我就很少让父母操心,很多事情我做了决定,他们很少反对,也很相信和支持我的。

据了解,王凯还有妹妹 ,在他老家阜阳已经结婚。“当时我就考虑到,如果我自己真有什么意外的话,至少还有妹妹来照顾我爸妈。”

在机场,王凯在手机上火速写了入党申请书

到汉第一天最艰苦,手足无措

到达武汉之后,经过短暂的休整和培训,128名广东省援助湖北医疗队队员,陆续进入武汉收治新冠肺炎的定点医院——汉口医院,开始展开医疗工作。

1月26日,根据排班安排,珠江医院医疗队3名医生王凯、吴锡平、卢毅荣,在下午2点多“全副武装”进入病区诊治患者。

王凯第一天进入隔离病房(左一)

“我们珠江医院有15名医护到武汉汉口医院。”王凯说,“我们接管的这个病区差不多有80个病人,从20到90岁的都有,大多是中老年人。目前其中有一半是比较危重的患者,第一次要负责这么大的病区,面对如此多的危重病人。当时的心理压力很大,希望能竭尽全力帮助病人。”

回想起来,到汉第一天的情景让王凯印象深刻。他对记者说,最困难的就是刚上班的第一天。因为那个时候,从家里直接到武汉,虽然通过新闻报道得知疫情很严重,但是亲自看到情况之后,场面让人震惊,病房里面躺着很多危重病人,血氧饱和度非常低。看到患者呼吸困难,想要立即施以援手,但是治疗的仪器设备不足,对这里的病房情况、医嘱系统又不熟悉……遇到各种困难,心里着急又手足无措。

再加上,医护的防护物资不齐全,大家发愁得很。

就如此忙活了六七个小时才下班。那一天是援助医疗队医护第一天在隔离病房,医院6点多就准备了盒饭。王凯想要多了解一下病房的情况,在病房待到9点多才下班,本来打算在返回酒店前,可以在医院洗澡,减少感染风险,结果医院根本没这个条件,只能拎着衣服和盒饭,从医院走回到酒店。

晚上10点才吃上盒饭

吃着冰冷的盒饭,回想一天来遇到的病人,该如何办,王凯思虑良久,食之无味。

突发奇想,让高流量派上用场

在病区里,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再加上层层密闭的口罩和护目镜,镜片上很快雾茫茫一片。王凯说,我们只能在模糊中慢慢摸索,逐渐适应,提高工作效率。

值班需要长时间戴防护口罩,但由于物资紧缺,并且没有防压疮需要的水胶体。医疗队里很多人下了班,鼻梁都被压出了或大或小的伤口,轻轻碰一下,钻心地疼。

在去上班前,担心值完班后压疮会加重,王凯于是去找队友、重症医学科护士李萍求助。她立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想到一个小妙招,用卫生巾DIY了一个“水胶体”,贴上这个之后,王凯的鼻子再也没有压疮了。

DIY装备后,王凯的鼻子压疮没那么严重了

然而,患者的困难远不止这么简单就容易解决。在值班的时候,急诊收入一名呼吸衰竭的患者,鼻导管吸氧状态下,血氧饱和度还不到60。下病危、面罩吸氧、连接心电监护、高流量吸氧,护士有条不紊的执行医嘱。

“医生,中心供氧设备压力不够,血氧上不来”,护士喊道。然而,汉口医院中心氧供应设备出现故障,供氧的压力不够,氧气浓度上不来,高流量便只是一个摆设了。

病人血氧难以维持,怎么办?只有自己想办法改善吸氧条件。在上班时,我查看高流量,发现它有个接口,然后突发奇想,用氧气罐的接口与高流量的接口试了一下,看能不能把它们连接在一起。

不试则罢,一试它们刚好可以连接在一起,拧紧之后,调整参数,发现氧压够,可以发挥高流量的作用。我们健康人,无肺部疾病,吸入空气(21%氧浓度)即可满足自身氧需,但对于这次疫情中肺部严重损伤的病人来说,低浓度的吸氧显然是不够的。

高流量的接口与氧气罐的接口连接

病房的氧气罐接上高流量机器

王凯说,采用高流量吸氧,氧压足够时,可以给与病人更高的吸氧浓度,我们给病人高流量吸氧(氧浓度80%),病人低氧状况很快得到改善,该病人用上高流量机器后,血氧饱和度从五六十,很快上升至八九十,生命体征趋于稳定呼吸困难症状也得到缓解,这对患者度过这次肺炎病情有很大的帮助。

医护人员全部都要学会换氧气罐接口

所以现在,病房里有好多氧气罐,医护不停换氧气瓶,帮助患者维持血氧浓度,帮他们度过难关。广东援助湖北医疗队郭亚兵总队长了解此办法后,觉得有效,为了给另一个病人实施此治疗方法,他也亲自下楼搬运氧气罐。

通过吸氧后,病人症状明显好转,只是需要不断更换新的氧气罐。现在病区护士站旁放了近40罐氧气罐,每天搬运氧气罐也成为医护的工作内容之一。

救死扶伤,忘记自己,这是医生职业本能

来武汉一周后,救援物资逐渐完善,医护也逐渐适应这些高强度的工作压力,病人救治的情况达到大为改观。

珠江医院王华主任带着三个医生深夜查房,巡视了所有危重病人,床边阅片、调整高流量参数、安抚病人、查体,工作任务艰巨,但也确保了病人夜间的安全。

“我们需要分组对近80个病人进行查房、处理医嘱,询问和记录病人每日发热、呼吸、饮食等情况,还要记录每个人的治疗需要注意的问题。”很快,记录本上就已经密密麻麻记满了今日诊疗的注意事项。

来自珠江医院的三位医生查房

在查房时,一名女患者突然对王凯说:“王医生,是你吧,我记得你,你那天帮我看了我的CT片子,说我在好转,还鼓励要我加油,我现在感觉好多了。虽然,你穿的这么严实,我看不到,也辨别不出来你的脸,但听得出你的声音,这些声音,给了我蛮大的信心。”

看不到医生的脸,听到声音,患者心里都有信心了

“这一刻,我心里真的很感动。我们都是怀揣着一颗济世救人的心来到武汉的,只要是为病人好,我们都愿意去做,搞清洁卫生、护理病人、搬运氧气罐……要说不累,那是不可能的,厚重的防护服下是什么感觉——闷热、窒息、压痛、视觉模糊,但大家依然愿意坚持去做,可以说这是一种职业本能。

在武汉,有多少医护人员就是这样从白天奋战到黑夜,不眠不休,奋战在一线。虽然,大家常说只有保护好自己才能更好地保护病人,但是当我们真正上了“战场”,一心想着的都是如何去帮助病人,挽救他们的生命,哪里还顾得上自己,这就是我们——最普通的医务工作者。“

我也曾经想过万一自己感染了怎么办,虽然我父母可以交给妹妹照顾,一想到我谈了10年的女朋友,就觉得有一些亏欠。本来打算过年期间去她家拜年,跟她父母提亲,计划今年就结婚。结果我年三十就出发武汉,提亲这个事儿就搁浅了。

王凯说,只要我安然无恙回到广州,第一时间就结婚。(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派
责编 | 李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