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女孩汶川地震中捡回一条命,在武汉封城前她选择留下……
2020-02-04 12:03 现代快报+ZAKER南京
这名 90 后的川妹子,在汶川地震中逃过生死劫难,如今,成为武汉一名志愿者

现代快报讯(特派记者 熊平平 侯天卉/文)联系王利四天了,她一直婉拒我们的采访,理由是做志愿服务不需留名,武汉疫情严峻,她能做的很少,让我们采访报道一线医护人员。

这名 90 后的川妹子,在汶川地震中逃过生死劫难,如今,成为武汉一名志愿者。作为同龄人,我想知道她是如何克服对病毒的恐惧选择留在武汉的,更想知道她每天将自己放置在被感染风险中的勇气来自哪里?

△ 1990 年出生的王利,四川绵竹人,2008 年汶川大地震,夺去了她们学校 240 名学生生命,她说现在每多活的一天都是赚来的,她在武汉封城前选择了留下,做了一名志愿者,为数千名武汉市民提供出行保障。

以下为王利口述。

我是四川德阳绵竹人,1990 年出生,2008 年我在绵竹东汽中学读高三,5 月 12 日地震时,我们老校区全部塌了。同学很不幸,有 240 名学生丧生,但我当时在新校区,教学楼刚建好两年,地震中没有事情,我就捡回一条命,我有十几个熟悉的同学,至今都没找到。

地震后当天,父母把我接回家,5 月底我被安排去了北京石景山一所中学借读,直到参加高考。高考后,我没上大学,因为家里没地方住,就在北京实习了一年,受很多人照顾。

在北京时,我记得一位记者,他去了四川地震采访,回来后知道我们来了北京借读,就经常来看我们,给我们带书,奥运会的时候还带我们去看鸟巢。

我经历地震后,感觉后面活着的每一天都是赚来的。

这次遇到新型冠状病毒,专家说传染性很强,但我当时想到的是,疫情再严重,可能也比不上 2008 年地震的情况,我自己当然也有一点担心,但我还是相信现在的医疗技术、医学措施,相信他们可以把疫情控制好。

另外,地震后,大家也都知道后来的事,全国人民都来援助,我们绵竹是江苏省来对点援建的,绵竹很多医院、学校、马路都有江苏的印记,建得都很好,我每次回去都能看到。

1 月 23 日凌晨 3 点钟,朋友紧急发来消息,告诉我上午 10 点武汉要封城,让我赶紧走,封城之后所有公共交通都会停掉,当时我犹豫了很久。

但我觉得,如果公共交通都停了,市民的出行就会成为一个最大的问题,那些急需去医院治疗的患者就被困住了,而我本来就是滴滴司机,在封城时间里,武汉市民必须的出行就只能依靠我们滴滴司机,或者出租车,所以,我当时就选择留下来,算是尽自己的一份力。

大年三十,我就报名做志愿者,初一正式开始工作,这些天一直在武昌的丽岛花园社区提供志愿服务,服务社区 2000 多名居民,但志愿的社区也没有完全固定,随时会调动,有时我要被调到更远的社区。

这段时间,我每天跑一百公里左右,这几天社区志愿者司机增多了,运输压力会小点,这边居民也挺配合,不是很重要的事情,都不会找我们车送,体谅我们。

△王利靠这辆车,每天穿梭在武汉,将慢性病人送到医院,将物资送到急需地。

每天早上 7 点半,我就要从汉口吴家山穿过大半个城市到武昌丽岛花园社区,因为现在武汉封城,一些人必须要出行,我就负责送他们,另外,我也会运送一些医疗物资给社区、医院。

我一般都是接送社区的老年人,很多都是慢性病人,送他们去医院治疗。

大家都会问我,这些慢性病人的免疫力相对弱,又是从医院来回,我和他们要在车内相处 20、30 分钟,难道不担心会被传染吗?

我没考虑这么多,毕竟他们要去医院,而且我接一次人,会在车内喷洒消毒水消毒,我自己也穿了防护服。

这些天下来,感受到武汉市民的善良,前几天我在丽岛花园接送的一位 70 多岁老婆婆,她是肾衰竭,每个月要去湖北省人民医院做三次透析,这家医院是综合医院,有发热门诊,但发热门诊和普通门诊分开的,到了后,我想送她进去,但她拒绝了,怕我被感染,让我在医院门口就把她放下来,她说我进去了就要冒风险,她要自己进去。

△武汉封城后,王利到丽岛花园社区做志愿者。

在武汉,就我一个人住,白天在外面跑,接触慢性病人、去医院,回家也不会担心,但我比较担心绵竹老家的妈妈。

2012 年初,我父亲因为一次意外不在了,我是独生子女,家里就只剩下我妈妈,过去三十年春节我都在家,尤其父亲过世后,我更是要回家陪她。

但今年例外,我没跟她讲我是在做这么危险的志愿服务,当时我就说武汉疫情比较严重,但是我们都有防护措施,让她放心,封城也回不去了。

听到我不回家过年,她当时有点失落,但后面想开了," 回不来就回不来 "。我让她去姨妈家了,人多一点,热闹一点,我也放心一些。

我来武汉两年了,2018 年第一次来,来了一个月我就决定留下来了,我喜欢武汉,因为武汉的东西好吃,人都很热情,城市也比较大。

未来,一切都好起来后,也许会把妈妈接过来。

(受访者供图)

来源 | 现代快报+ZAKER南京
实习责编 | 林梦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