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羊城派记者 张豪 通讯员 郭雯珺 谢健恒
这是一个特殊的春节,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广州南沙区各医疗单位第一时间做出响应,全面动员,全面部署,许多医护人员取消休假,全员应急待命,全力以赴投入到应对疫情防控的工作中。
在南沙区定点收治医院南沙中心医院,全院启动应急响应机制、严阵以待;在南沙区第六人民医院,医院干部职工自发取消休假,做好疫情防控准备;在灵山医院,作为医护人员的夫妻携手走在疫情防控最前线,春节期间都未能回家;在榄核医院,共产党员挺身在排查一线……这些奋战在疫情防控最前线的医护人员们正在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肩负的是救死扶伤责无旁贷的责任,保护人民群众的家园安康。
夫妻齐上阵,走在抗疫的最前线
李志华作为大岗镇灵山医院党支部委员、医务科长,面对疫情防控的严峻形势,他主动请缨,成为全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专家组的主要成员,承担起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医疗指挥小组副组长责任,实行24小时在岗。
而他的的妻子也是灵山医院的急诊科护士,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夫妻两人“舍小家为大家”,一起走向了疫情防控的最前线。连日来,李志华每天都要根据疫情最新情况,及时开展诊疗及防护培训工作,制定和完善诊疗方案,短短的一周时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从第一版更新到第四版,他需要严格将诊疗方法落实到让每一位医务工作者全面掌握。
此外,灵山医院防控组还及时向群众做好疫情防控的正面宣传,要指挥各科室进行合理、有序排班,组织全院开展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应急演练。
春节期间,即使医院离家不到1公里,作为家中顶梁柱的李志华都无法回家看望父母和孩子。每天深夜拖着疲倦的身体回到宿舍,他都只能从手机上看看父亲发来的两个孩子已经入睡的照片。李志华说:“虽然觉得对自己的小家很惭愧,不能照顾到位,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必须挺身而出,尽己所能,为抗击这场疫情作出应有的贡献。”
春节,他们用坚守为生命“守岁”
面对疫情,南沙区第六人民医院迅速组建疫情防控组织架构,医院党总支部委员会成员全部放弃春节休假,春节期间未休一天,全部在医院防控第一线开展工作。
1月25日下午,医院召开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医疗专家组协调会议,确定了专家组的名单,明确了工作职责、工作安排。当晚,医院就接收了3名有曾赴武汉前来自行就诊的疑似病例,医院党总支部高度重视,第一时间指示专家组会诊,迅速将病人转入隔离病房进行隔离观察。
为了更好地开展抗击疫情工作,医院还成立抗击疫情第二梯队,以便在关键时刻有足够的人员储备,召之即来,来之能战。1月26日,医院党总支部向全院职工发出倡议书,号召全院职工,尤其是党员干部志愿报名加入疫情防控阻击战。截止目前,共有200多名党员群众填写了志愿书报名参加,目前,第一批志愿者已经安排到第一线轮班。
除夕夜,南沙区第六人民医院的退休返聘医生徐雄彪在发热门诊坚守工作岗位。2019年徐雄彪医生退休后到学校担任校医工作,现在学校放寒假了,徐医生接到医院的召唤立即回院投入到疫情的防控工作中来,主动要求到发热门诊坐诊。
护理部副主任、门诊部护士长曾彩媚原本一早就报了旅行团,打算春节与家人一起旅游。面对疫情,医院医务人员全部取消休假,作为门诊部的护士长,她没有半点犹豫,初一早上一大早7点钟,曾彩媚就赶到发热门诊顶班,她说前一天的发热门诊护士太辛苦了,她提前来顶班,可以让护士们能多休息几个小时。
党员抗击疫情,责无旁贷
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广大党员干部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英勇奋斗,坚定站在疫情防控工作第一线,让我们看到,哪里任务险重,哪里就有党组织的旗帜,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共产党员的身影。
谭永立是榄核医院副主任医师、内科主任,更是一名共产党员。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榄核医院作为南沙区定点观察医院,负责辖区内人员的排查工作。内科作为发热观察病人或疑似病人的收治科室,肩负起了新型冠状感染的病毒排查和转诊工作。春节期间,谭永立一直坚守在岗位上,医院组建第一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团队时,他就主动加入了。
这些天来,谭永立经常穿戴防护服为疑似患者采集血样,脱下防护服后又投入到防控协调工作一线。当遇到情绪激动的患者时,他会详细耐心地科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知识,讲解发热病人的多种诱因,安抚病人情绪。
1月28日下午4时,榄核医院内科收治了一名从湖北回到榄核的中年男性,在进行健康筛查后,经院内专家组会诊,考虑疑似病例,报告区疾控中心后,需要对疑似病例取咽拭子作病毒核酸检测。关键时刻,谭永立再次积极主动、挺身而出,与疾控中心人员一起完成了取检。
谭永立说:“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作为一名党员,抗击疫情责无旁贷!我将与科内全体医护人员一起,冲在这场战斗的最前线,义无反顾,为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自己微薄力量。”(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派
责编 | 张德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