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大学最新研究:肺炎防治虽重要,心理干预不能少
2020-01-31 23:31 羊城派 原创
防治新型冠状病毒的同时,也要注意各方面人员的心理健康。

文、图/羊城派记者 张璐瑶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来势凶猛,正被世界广泛关注。

澳门大学健康科学学院项玉涛教授研究团队日前在国际权威期刊《柳叶刀·精神病学》(Lancet Psychiatry)发表题为《中国2019-nCoV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精神心理干预迫在眉睫》的论文。

项玉涛为澳门大学健康科学学院教授、精神科注册医生,研究方向为精神科临床医学、临床循证医学、精神科临床流行病学等。

他认为,目前对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影响的患者、疑似病例、隔离家属和医务人员的精神心理卫生工作的重视程度尚不够。

根据以往全球范围内病毒暴发的流行病学经验,开展实施全面的心理测查和相应的精神心理治疗与干预,对于抗击本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意义重大。

患者、隔离家属、医护人员可能出现心理问题

文章指出,截至2020年1月30日,澳门有7宗确诊病例。

疫情暴发期间,已确诊的患者和疑似病例或许会担心这种有致命可能的新型冠状病毒造成严重后果,可能会感到无助、孤独、愤怒、甚至出现拒绝治疗、暴力和自杀等极端行为,他们正在经历的发热、缺氧、咳嗽等感染症状亦会加重上述精神症状。

此外,对于被隔离的家属和密切接触者,会出现紧张害怕,担心被歧视,产生负罪感。

对于在临床一线奋战的医护人员,他们往往面临更大的感染风险以及更多的心理困扰。

他们在担忧自身感染的同时,也担忧自己会将疾病传播给亲友和同事,因此会出现严重的焦虑、失眠等精神科的问题。

澳门大学校园前线工作人员

尽管上述精神心理问题在患者、隔离家属和医护人员中相当普遍,但目前绝大多数在隔离病房工作的医务人员并没有接受过精神科和临床心理方面的专业训练,不知道如何有效应对。

三项建议帮助相关人群降低“被隔离感”

研究显示,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与2003年爆发的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症(SARS)相比,虽然两者临床表现不完全相同,但在感染源、流行病学特征、快速的传播形式以及卫生部门对疫情准备不足等方面仍有众多类似之处。

部分在当年SARS暴发时期采取的应对方案对本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或许会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澳门大学项玉涛教授

具体的建议包括:

首先,各地卫生部门应组建涉及多学科的精神科和临床心理队伍,包括精神专科医生、精神科护士、临床心理学家等,为患者、被隔离的家属和密切接触者及一线医护人员提供适当的精神心理干预和支持措施。

对于已经出现严重精神障碍的患者,应立即提供精神专科治疗。

第二,为了减少患者及医护人员对此次疫情的不确定感和恐惧情绪,政府及公共传媒应当为广大民众提供准确实时的疫情信息。

同时,针对已经感染的患者及家属,要及时沟通病情,帮助患者和家属建立对治疗的信心。还可以提供远程在线心理咨询服务,如通过微信等方式帮助了解最新疫情,来降低“被隔离感”。

第三,对于感染的患者,应该进行抑郁、焦虑以及自杀想法等方面的定期心理筛查,发现问题后要及时处理。

关于精神科药物的使用,应考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的实际躯体情况,精神科药物剂量不宜过大,而且需要注意和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项玉涛教授表示,在任何一场传染性疾病的暴发灾害中,恐惧、不确定感和病耻感都会十分普遍,并且可能会严重影响临床治疗的效果。

根据以往全球范围内历次急性传染病暴发的防治经验,开展实施全面的心理测查和相应的精神心理治疗与干预,对于抗击本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意义重大。

来源 | 羊城派
责编 | 孙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