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间的推移,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像往年一样,又会听到有些人说“年味变淡了”“仪式感不强了”。诚然,时代在变,人们的生活环境和表达习惯都经历了“蝶变”,欢度春节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但并不意味着年味淡了,相反,春节加入了新的元素,内涵更加丰富,家国情怀依然激荡人心。
年味变“淡”,背后是生活条件的极大改善。过春节能享受到一桌丰盛的饭菜,是许多人儿时的回忆,在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春节被赋予了一层特殊的意义。炖大肉香味四溢,蒸馒头蒸蒸日上,煮饺子热气腾腾,等等,各种各样的特色美食成为年味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有些人觉得经常吃“大鱼大肉”,在吃的方面过年和平时区别不大;也有的人认为去饭店订一桌年夜饭,既省时又省力,所以,有人就会说,这样的过年方式让年味更“淡”了。其实不然,平时与过年的饮食差别小,其实是生活极大改善的表现,在饭店享受年夜饭,同样可以围桌而坐话团圆。
年味变“淡”,背后是表达方式的极大丰富。有人说,以前的过年,挂灯笼、放爆竹、吃年夜饭、守岁、拜年,除夕夜一家人围坐在炉旁看春晚,在短信的提示音中点击按键传递祝福,这样才有年味。现在的过年仪式感没有那么强,年味没有那么浓。其实,只是表达方式变了,年味并没有变淡。“集五福”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抢红包”紧密了亲朋好友间的关系、“看电影”凸显了人们精神文化的需求,“游景点”丰富了春节的时代内涵。现在春节的仪式感不是“另起炉灶”,而是“老树发新芽”,形式虽然衍生出许多,但内容没有变,情怀没有变。
年味变“淡”,背后是个性追求的极大释放。以前过年,人们的选择比较“统一”;现在过年,人们的选择更加多元,“个性追求”越来越多。这与春节的传统并不矛盾,恰恰是时代进步的一个表现。正是因为物质生活极大改善,精神生活极大丰富,人们的选择也越来越多。亿万“小家”的不同选择,共同构成“国之大家”的时代图谱。这是一个追求个性的时代,也是一个包容性更强的时代,还是一个激情澎湃的时代,当每一个人都“各得其所”,那么整个时代都会动力满满,活力十足。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正是在多元个性的选择中,展现了强大的张力和包容度。
春节被称为“百节之首”,是中国人心之所系,情之所寄。时代的变迁,不会让年味变淡,当集五福、抢红包、看电影、游景点又被新的过年形式取代,成为人们美好的回忆,春节的文化意蕴也就会进一步丰富,浓浓的年味依然能够穿透历史,连接时代,扑面而来。
来源 | 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
责编 | 郑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