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书的地方就有风景,明珠美术馆两周年庆典展“风景与书”正式开幕
2020-01-17 19:32 羊城派 原创
本次展览围绕“风景与书”这一母题,展开精彩而多元的当代探索与创造

文、图/羊城派记者 何晶

书籍如何成为一道风景?书籍和艺术如何相辅相成?1月17日下午,上海明珠美术馆两周年庆典展“风景与书”展览正式开幕,将持续展至5月5日。

本次展览邀请了徐冰、清川阿莎美(Asami Kiyokawa)、严善錞、杨小京、周小英等7位中外艺术家,围绕“风景与书”这一母题,展开精彩而多元的当代探索与创造。

陈丹青作品

展览共展出当代版画、油画、装置、艺术家手工书、古籍善本、古代书画、手稿等200余件精彩之作,从“书籍之为艺术”的独特视角出发,直接或间接地相互折射与唱和,勾连起艺术史、文学史、书籍史中诸多如星光般璀璨的人物、作品与故事。

清川阿莎美:用针线在书上“作画”

踏入明珠美术馆展览序厅,观众首先看到的是艺术家陈丹青创作的油画作品《被书帖包围的文征明》。他用三联布面油画形式描摹王羲之书帖与文征明山水画册,画中有书,书中有景,景中有人,引用与再现层层叠叠,构建起风景与书与人的关系思考。

在序厅内呈现的还有日本艺术家清川阿莎美的“我们的故事”系列手工书创作。她以一位酷爱阅读的女性艺术家视角,甄选了对自己而言最重要书籍的特定页面,包括列夫·托尔斯泰的《人生论》、三岛由纪夫的《春雪》、圣·埃克苏佩里的《人类的土地》等世界经典读物。

清川阿莎美作品

清川阿莎美用彩色线条在字里行间穿针引线,通过刺绣将情节、记忆交织缠绕,使情感嫣然浮现于纸面,借通感之美唤起人们内心的故事。敏锐而细腻的表达,令文本与图像交互转换,在书页上呈现独属于自己的心灵风景。

徐冰:用材料和灯光作出“光的绘画”

著名艺术家徐冰为本次展览特别创作的装置作品《背后的故事:溪山风雨图》,以元代王蒙山水图册十开中之三幅为摹本,利用立体材料和灯光设置,让明暗光线在毛玻璃上形成图画,可以说是“光的绘画”。正面看是三幅图画,背面则是各种材料装置,非常有趣,画面存在于空影之中,“就像风景的灵魂在与古人神交”。

值得一提的是,徐冰的另外两件作品《天书》《芥子园山水卷》也均为与古代传统对话、与风景和书籍相关的创作,同时展现出艺术家当代的思辨与艺术语言。

徐冰作品

艺术家与古籍“对话”

展览第二部分主要展出艺术家严善錞、杨小京、周小英的作品。他们对古籍与艺术史着迷,长期活跃在杭州西子湖畔,艺术创作聚焦西湖风景与人文历史传统,涉及“西湖畔刷印的书籍”、“西湖闺媛和名人的文献”、“西湖风景”三大子题。

展览现场

其中,严善錞的版画作品与近现代刷印的西湖风景遥相对话。杨小京的绘画创作,本身便与古代书籍相关。周小英的题跋,更直接缀于书页之上。他们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与思考讨论了“书籍之为艺术”的议题。

在这一部分,观众们还能进入中国书籍刊刻印刷的“历史河床”,从五代、宋元、明清,直至当代,展台上的历代古籍刻本按年代排序陈列。

自右向左首先展开的是刊刻于五代吴越国时期的《雷峰塔佛经》,此经源自雷峰塔砖内藏经,卷首题记上有当时吴越王具名,是中国古代印刷品中难得的早期实物,尤为宝贵(此五代刻本展至2020年3月1日)。

展览现场

紧随其后的北宋杭州西湖昭庆寺刻本《结莲社集》是现存最早的北宋孤本诗文集,2015年曾创下单册中国古籍拍卖世界纪录,并刷新单册宋版书最高拍卖纪录,具有极其珍贵的文献价值和版本价值。

本次展出的古籍珍品还包括:宋代蜀刻龙爪本《资治通鉴》、南宋江西庐陵刻本《通鉴纲目》、南宋华亭刻本《陆士龙文集》(华亭即松江之古称,此为罕见上海地区宋刻本)、明万历大字写刻孤本《东征纪事》等,进一步拓展中国古籍的观览视野。

值得一提的是,这众多古籍善本、古代书画,经由艺术家周小英的题跋书写,跨越悠悠岁月,与今人有了对话。

展览现场

明珠美术馆执行馆长及策展人李丹丹女士表示:“明珠美术馆策划举办这场会古通今、散发着浓郁书卷气的展览,以践行开馆以来一贯秉承的试图打破艺术门类间藩篱与时空桎梏的策展理念。我们希望通过策划举办这样一个独特的展览以及展期内的一系列高水准学术讲座,引发人们对于书籍的艺术与历史、文本与图像、传统与当代关系等议题的重新发掘与思考。”(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派
责编 | 郑少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