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把“高考评价体系”误读为考试大纲
2020-01-10 20:44 羊城晚报 原创
要让基础教育学校不盯着考试教学,首先必须消除功利的升学教育政绩观

文/熊丙奇

教育部考试中心近日发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从高考的核心功能、考查内容、考查要求三个方面回答“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的考试本源性问题,从而给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在高考领域的答案。

有一些舆论把这解读为翻版的“考试大纲”“命题范围”,而教育部考试中心负责人已经明确表示,“该体系不是考试大纲,也不是界定考试范围的规范性文件,而是综合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而形成的考试评价理论框架”。也就是说,这是对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理论研究成果,这会对未来的命题有所影响,但影响不是政策层面,而属于理论层面。

其实,只要看看这一体系的发布方式,就会明白,这不是什么规范性文件,也不具有教育政策那样刚性的约束力,因为规范性文件不可能以出版图书的方式发布。眼下出版的图书“主要供高考命题人员、高考研究人员、教育考试管理人员以及广大师生学习参考使用”。

舆论和公众也不要想着从这一评价体系中获得高考命题的重点、范围。我国已经宣布取消中高考考试大纲,取消考试大纲的用意,主要是为了扭转“考什么就教什么,教什么才学什么”的应试教育倾向。对于取消考试大纲,也有一些教师和家长有不同的意见,认为这反而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因为没有了考试大纲,那教学大纲就变成了考试大纲,意味着所学的都可能要考。

在这种情况下,家长依旧有“打听”考试重点、范围的心理,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也就容易被一些媒体的“标题党”炒作,以博眼球。但不得不说,这会令有这些想法的家长失望。“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想传递的信息是,考试在当前虽然还具有指挥棒的作用,但考试评价更应该为中学提高教学质量服务,所谓考查内容分四层:“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就是告诉学校和家庭,要重视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学科素养培养,不能“高分低能”。

当然,要扭转“考什么才教什么,教什么才学什么”的应试倾向,仅仅取消考试大纲、发布考试评价体系是不够的。要让基础教育学校不盯着考试教学,首先必须消除功利的升学教育政绩观,地方政府不能给学校下达升学率指标,不能片面地以升学率考核学校办学和教师教学,而应该推进依法治教。即要求学校必须按教育法律法规开齐开足所有课程,保证课程教学质量。当前,有的学校将没有纳入升学的科目边缘化,挤占这些科目的课程教学时间,同时,纳入升学的科目,只教要考的内容,不考的就不教。这从依法治教角度看,是违法办学。没有完成国家规定的基本教学任务。坚持推进依法治教,也才能消除家长、学生认为学那些不考的内容没有必要,是增加负担的观念。

其次,要推进考试评价改革,最终实现“考试社会评价,中学自主教学,大学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从长远看,高考评价应该从“指挥棒”变为“服务器”——评价中学教学,为大学招生提供评价依据。这样,就从根本上解决围绕考而学的问题,形成“学什么,考什么”的评价服务体系。(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
责编 | 张德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