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视频 羊城派记者 梁栩豪 实习生 安舒齐
通过手机就可实时了解温室大棚内的温湿度;点下手机就可远程遥控大棚风口;上传照片就能分析出病虫害的诊断结果和处理方案……智慧农业物联网控制系统在于海洪这里不再是想象,而是可以落地的产品。
于海洪于1991年入伍,2009年底退役。退役后的这十年,他一直深钻智慧农业,现在是广州市晨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
12月30日,“建行杯”首届广东省退役军人创业大赛决赛在广州举办,于海洪现场向评委和观众展示了他的项目——智慧农业物联网控制系统。
契机:从只是帮姐姐的忙到服务四万多用户
“我2009年底转业回家,春节和妈妈、姐姐吃团圆饭时,看到姐姐每隔半个小时左右,就要去大棚看一次。”原来,于海洪姐姐在大棚种植蔬菜,需要根据气温变动,及时开关大棚风口,来调节棚内温度,否则整棚蔬菜都会损失。
“大棚大概300米长,每隔2米多有一根绳子,他们靠绳子把风口打开、关上。每天他们都要开关5、6次,很辛苦,手都磨破了。”于海洪回忆说。
于海洪在部队里一直接触信息工作,熟悉电脑。他花一个月的时间,做了个简易的放风机。放风机和手机端相连接,拿着手机就可看到大棚温湿度,还可以远程控制风口,满足了姐姐日常放风的需求。
“3个月后,附近农民都跑过来,想用这个设备。”于海洪笑着说。他的家乡在沈阳,土地非常集中,附近有7千多个大棚,3万多农民种植。至今,附近80%以上的大棚都用上于海洪研发的这套晨风智能放风机。现在晨风大棚总数达一万七千多个,注册用户达到四万三千多。
设备在长期运转的过程中也积累了大量数据,包括不同作物的分布区域、生产周期、习性、产量等。基于这些数据,于海洪着力研发智慧农业大数据服务平台,以农业物联网、农业大数据、智慧农业整体解决方案等为发展方向,并于2016年注册广东晨风农业服务有限公司。
晨风科技可根据种植端所采集的大数据,为农民制定最优质的种植方式,包括不同作物在不同生长周期中所需要的水、肥、温度等。
“现在农民年龄越来越大,年轻人很少从事农业。这意味着十几年后,农民没有大棚种植经验。”晨风科技为此正研发AI种植模型,根据这个模型,没有经验的人也可以种植出优质产品。同时基于大数据,晨风科技还有很多的应用场景,如对接各渠道销售商,将农民种植出的农产品推入市场。消费者也可通过晨风的安全溯源系统,了解农产品的整个种植过程。
坚持:自主研发,改变农民生活状态
“军人有一个特点就是能坚持,有韧性。创业这么长时间,也碰到很多困难。正是因为坚持,才有最后这样的产品。”于海洪说,“之前很多人建议说,可以去买国外的设备和技术,我们都拒绝了,一直坚持自主研发。”晨风科技现拥有发明专利一项,软件著作权十余项。
于海洪团队是在广州研发,但产品的实际使用却在北方。最开始,由于没有考虑实际使用场景,产品应用也出现一些问题。
“当时在广州测试完全没问题,但运到北方安装后,一台都不能用。”于海洪回忆说。这是因为北方温室大棚上是铁架棚,类似一个屏蔽网,设备不能接收到信号。于海洪就把工程师派到现场,做了一个半月的测试,找到原因并修复。
在创业这条艰难的道路上,于海洪能坚持下来还得益于多方支持。“农民一直坚持使用设备,给我们提意见,甚至在设备出现故障时,也非常理解我们。”于海洪说,“有时程序改变,需要测试。很多农民志愿者凌晨1、2点还在跟着我们做测试。产品的很多创新点也来源于他们。”
于海洪也表示这次参加广东省退役军人创业大赛,退役军人事务厅提供很多帮助,“厅里面给我们做辅导,还对接投资机构,这些资源我们平时很难接触到。退役厅也给退役军人很多优惠政策和保障。”
基于自主研发和多方支持,于海洪每一步都走得很扎实,公司发展也很快。
2015年,晨风科技成为第一批走出国门的智慧农业科技公司,在柬埔寨设立了“中国——东盟农作物优良品种试验站”,2016年被评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晨风科技还与华南农业大学、广州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等合作,共同开展智慧农业研发。
除了成绩,让于海洪更高兴的是看到农民生活状态的变化。“其实以前农民是没有自己生活的。”于海洪讲农民平常住在大棚旁,凌晨3点钟要起来打开风口,放湿气。过春节都没时间跟家人团聚。“现在他们基本没人住在大棚旁,有更多时间陪家人。我姐姐她们就经常去市里唱卡拉OK,甚至到北京看升旗爬长城,完全是另一种生活状态。”
“未来的农民要比现在的更幸福。”于海洪说。通过技术的深入发展,农业物联网控制系统将更加智能,农民就不用再时刻关注手机里的大棚信息,可以更关注自己的生活状态。节省人力的同时,也提高利润。(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派
责编 | 李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