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的《云游》刚刚荣获国际布克奖,我就收到了后浪的邀约,很幸运地成为最早的读者之一。我早就读过她的《太古和其他的时间》《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一直觉得她妙不可言。
看完这本书,我就更兴奋了,因为这次我们是有共鸣的:我们去过同一些机场,同一些城市,在酒店里、旅途中有过同一类遐想,也去过同一类博物馆——尤其是呈现人体塑化标本、人体解剖画册的那些博物馆。
我太了解站在佛罗伦萨的博物馆里细看维萨里的画册时的惊叹,以及,第一次在阿姆斯特丹欣赏到堪称艺术品的真实人体切片标本时的震惊!
之后半年,这本书都在我的行李箱里,陪伴我经过了两次长途旅行。2018年的诺贝尔奖暂停颁布,眨眼到了2019年夏,初稿完成。诺贝尔文学奖颁奖那天,我刚从游泳池出来,浑身是水,打开手机,发现她拿奖了,第一反应是……
瑞典文学院将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波兰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时,颁奖词称托卡尔丘克“富有想象力的叙述带有百科全书式的激情,代表了一种跨越边界的生命形式”。这种概括相当精准,尤其在这本由116个片段组成的书中尽显无遗。
从体裁上说,本书包容了短篇小说、历史小说、散文、信件等多种形式;从内容上说,跨越了历史、现代生活、医学、物理、女性主义、心理学、神话;
从风格上说,不仅保持了托卡尔丘克一贯的神秘梦幻和诗性的特质,并且融入当代生活实景,尤其是解剖史和生物标本史上的进展,还增加了之前几本小说中少见的思辨性段落,风格多变,但万变不离其宗——这一次,托卡尔丘克将人类在地球表面的探索和人类在人体内部的探索交织在一起,呈现出人性和宇宙的复杂和多样。
《云游》是她的第六本小说,跨越了文体、内容和风格的传统界限,每一个散章各不相关,如同星子散布,但共同存在于一个星系,彼此互有吸引,似有玄妙无形的引力波将它们吸纳在一起,有时是一个意象同时出现在不同篇章里,有时是一种坚定的认知反复重现于不同的篇章,有时是一个被遗忘的词语。
作家保留了思路的原生态,阅读也因此成为探秘,读者要去接收作家给予的启迪,脑波碰撞之际,发现文本间的关联,而这关联正是作家在一段时间里保持创作状态时必定会有的思想脉络,也注定是非线性的。
而且,随着科技发展,当代生活也不遗余力地推动着星群式思维。恰如本书中所言:“星群组合,而非定序排列,蕴含了真相。”
碎片化的写作也特别适合这位波兰作家的文化语境。波兰人、乌克兰人、立陶宛人、德国人、犹太人……混居千百年的这片土地上,国境线在千年内、百年内始终剧烈变化着,邻人的语言和生活经验都可能截然不同;
在几百年间,被列强瓜分、利用的波兰人不断移动、移居、流亡到异域,相比于国境线内的土地,其民族认同感更多基于语言和文化的传承。
托卡尔丘克在诺贝尔文学奖网站采访中提到,波兰语是最能表述复杂而困难的事物的语言之一。她也相信,中欧文学更关注现实,对于稳定、永恒的事物更会持有不信任的态度。如果要讲述波兰的历史,就必定保持多样化、碎片化、混杂性。
读者普遍都能感知到托卡尔丘克的想象力,但这绝不仅仅是她的魅力所在,在欧盟出现问题、民族主义抬头、全球化突飞猛进的人文环境下,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她是有深意的。(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
责编 | 郑少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