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派记者 丰西西
通讯员 粤卫信 肖建喜 方宁 张秋霞 陈坚雄
图/羊城派记者 林桂炎 丰西西
视频/羊城派记者 梁栩豪
如今,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楼门口,国医大师邓铁涛的汉白玉雕塑面前,总是有人驻足缅怀。身穿标志性的唐装,精神矍铄的他微笑着注视前方,守护着这片他深爱的热土。
2019年1月10日上午6时6分,中医泰斗、首届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因病在广州逝世,享年104岁。
至如今,他离开我们即将一年。可在中医人心里,他从来都不曾离开。无数中医人难以忘记,这位从医80余载的老人在遗嘱中写道:“我能留给儿孙最大的遗产为仁心仁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宝贵遗产,不仅留给了子孙,也留给了所有中医人。
继承祖业,悬壶济世
邓铁涛1916年农历十月十一日出生于广东开平一个岭南名医世家,其祖辈都是近代岭南温病专家。父亲毕生业医,邓铁涛自幼侍诊,受其熏陶,目睹中医药能挽救大众于疾苦,于是立志继承祖业,走中医学之路。
1932年9月,16岁的邓铁涛考入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广州中医药大学建校基础),系统学习中医理论。“那个时候就是我中医梦的开始”。1938年开始从事中医工作,从此将振兴中医当成一生的追求。
新中国成立后,邓铁涛应聘回母校任教,出任教务主任。当时百废待兴,中医药行业也不例外。为了发展中医药,弘扬国粹,邓铁涛以极大的勇气,写了《新中国需要新中医》一文,发表在1951年的《广东中医药》杂志。
1958年12月,邓铁涛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他把自己的中医药工作与党和国家的卫生健康事业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并为此奋斗了一生。
多次上书,为中医“奔走”
对于中医问题,邓老从不含糊。他的一生为中医药发展奔走,倾尽所有。
上世纪80年代初,全国中医药发展每况愈下。解放初期,广东有中医3万人,但到了1980年初只剩下一半,而且仍在继续减少。
1984年初,邓铁涛第一次以普通共产党员的名义,写信给中央领导,要求振兴中医,希望中央重视。不久,国务院讨论了国家中医药管理专门机构的问题。1986年12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正式挂牌成立。
1990年,当时中央计划精简机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拟在精简之列。1990年8月3日,邓铁涛联合全国名中医路志正、方药中、何任、焦树德、张琪、任继学、步玉如,联名上书中央,请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职能“只能加强和完善,而不是乘此机会把它撤并掉”。10月9日得到答复:同意加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管理全国中医药工作职能。中医药管理局被“保下来了”。这就是著名的中医界“八老上书”。
1998年,全国刮起了“西医院校合并中医院校”的风潮,对此,邓铁涛忧心忡忡。时年8月11日,邓铁涛再次联合任继学、张琪、路志正、焦树德、巫君玉、颜德馨、裘沛然上书,信中指出:中医药是一个很有前途知识经济领域,我们千万不可等闲视之;中医小,西医大,改革绝不能“抓大放小”。11月2日,“八老”得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答复,后来中西医院校合并风被紧急叫停了。这是第二次“八老上书”。
2004年邓铁涛再次上书给中央领导,对中医中药管理体制提出建议。2006年,“取消中医”闹剧蔓延之际,邓铁涛再次站了出来,捍卫中医。
邓老一生为中医魂牵梦绕,为了中医学的前途与发展,他写下一篇又一篇“战斗檄文”,为捍卫中医学、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不遗余力地奔走呐喊。
临危受命,抗击“非典”
2002年末,非典爆发。那时,医学界还未研究出对付“非典”的方案,人人惶恐,谈“非典”色变。
2003年1月28日,在去往广东省 中医院二沙岛分院会诊的路上,邓铁涛得知弟子的妻子感染“非典”3天了,一直高热不退。于是,邓铁涛采取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通过电话会诊治疗。3天后,病人开始退烧,最后痊愈出院。这是邓铁涛首次接触由SARS病毒引起的“非典”病例。
时任科技部专家为抗击“非典”到广州中医药大学调查研究,问:中医能否治疗非典?当时87岁高龄的邓铁涛站出来勇敢而自信地说:“能!”。邓铁涛认为“非典”是温病的一种,而中医治疗温病历史悠久,用中医药可以治好“非典”。
第二天,邓铁涛就和弟子邱仕君、邹旭一起执笔,撰写中医防治“非典”的文章,把诊治的典型病案也附在后面,以便全国中医介入抗击“非典”时参考。文章发表后,立刻激起千层浪,不少人惊讶“原来中医还能防治’非典’”。
当年2月,邓铁涛再次上书,请求中医介入“非典”治疗,并临危受命,被任命为中医专家组组长。在他的努力下,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共收治73例SARS病人,最终取得了“零转院”“零死亡”“零感染”的战绩。
研究疑难重症,为患者排忧解难
邓老一生治愈过无数患者,尤其对重症肌无力这样的世界性难题,他的团队有着丰富经验。1992年“脾虚重症肌无力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4年,他研制出强肌健力口服液制剂,解决给药途径、容量、通道等临床难题,从而提高疗效。
2003年4月17日,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监护室里,一对夫妇闯入禁止探视的重症监护室,直奔罹患重症肌无力危象儿子小林(化名)的病床,拔下了呼吸机的套管和氧管。小林很快就因呼吸困难脸色发紫、神志模糊,12岁的孩子命悬一线。
原来,那对夫妇家境贫困,为救孩子已变卖仅有的房产。孩子来广州入院后经5天治疗虽有好转,但钱已花完。绝望之下,才有这些极端做法。
面对危重患儿,家属自愿放弃抢救,并签字承担责任后果。邓铁涛得知后,第一反应是到ICU病房看望患儿。他鼓励孩子父母,小孩还有生机,治疗得当还有希望。看到干瘦如柴的孩子蜷缩在病床上,邓铁涛马上拿出早已准备的5000元给ICU护士长,交代她到营养室买鼻饲食物;又对ICU主任翁书和说:“重上呼吸机,费用我先垫。”
经过系统治疗,孩子一天天好转:2003年6月9日,孩子出院随父母回到湖南老家。广州名医治好小林的消息一时间轰动乡村。
小林只是邓老救助的重症肌无力患者中的一个。他始终把病人的病痛看成是自己的病痛,全心全意为患者着想。
名师带徒,薪火相传
邓老桃李满天下。他常说为人师者不仅在于教,更重要的在于学,教之所以长流者在其学。作为一名杰出的中医教育家,邓老一生为中医教学体系和教材建设潜心探索。
1990年10月20日,在全国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拜师大会上,邓铁涛代表500多名全国名老中医发言,他提出了“学我者必须超过我”的口号。
他倡导“集体带、带集体”,提出“学我者,必超我”,名中医师带徒工作开风气之先,在全国中医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邓老认为,中医教育首要着力给学子们铸造“医魂”,要把热爱中华文化、热爱中医事业的热诚传承给一代代中医学子。
“振兴中医,需要一大批真才实学的青年中医作为先锋。这些先锋,对中医有执着的爱,掌握中医的系统理论,能用中医药为人民解除痛苦,有科学头脑,有广博知识,决心利用新技术以发展中医学,并在发展中医学中又反过来发展新技术。这不是高不可攀的,就怕决心不大,骨头不硬,方向不明,对几千年岐黄之术没有炽热的爱。”这是邓老写给广州中医药大学1982级本科班学生的信,也是他的肺腑之言。
“二十一世纪是中华文化的世纪,是中医腾飞的世纪。”这是邓老几十年前的感慨,如今,斯人已逝,可这亲切有力的话语却依然回响嘹亮。(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派
责编 | 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