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泰斗在珠海高校开“爆款课”,300多名学生同时选修
2019-12-24 20:59 羊城派
他希望有更多青年学生加入中心成立的志愿者组织,共同参与珠江口海域中华白海豚的科考、研究和保护

文、图/羊城派记者 吴国颂 通讯员 许悦 马英琪 陈锐燊 

北理工珠海学院有一位82岁的老教授,开设了“爆款课”——《保护生物学》。他从未缺席一堂课,每次长达两个半小时的课程中,他都坚持尽可能站着为学生上课。他便是我国生物学泰斗潘文石教授,他对大熊猫、白头叶猴、中华白海豚这三种濒危动物进行了数十年的研究。

“没想到,研究了一辈子野生动物保护的我在这门课中有这么惊喜的收获。原来不是我给孩子们传递了什么知识,而是孩子们用他们活跃、创新的思想丰富了我。”在本学期最后一堂课上,潘文石感慨良多。下课前,潘文石再一次叮嘱学生:“无论你们将来从事什么行业,首先你是一个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人,热爱生命是人类的天性,不要忘了保护地球自然资源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潘文石教授与学生分享野生动物保护心得

82岁老教授开设“爆款课”

潘文石是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大熊猫及野生动物保护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崇左生物多样性研究基地主任。他对大熊猫、白头叶猴、中华白海豚这三种濒危动物开展的长达几十年的研究,并获得了国际认可。

几十年来,潘文石一直奔走在生物保护的最前线,致身于野外研究。近年,除了日常的考察和研究,潘文石还挤出时间为中小学和各大高校开展生物保护学科普教育。2018年受聘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后,潘文石将科研和科普教育的重心逐步转移到珠海。

2019年9月,潘教授在北理工珠海学院开设了面向全校学生的通识选修课《保护生物学》。从生命的起源、人类从何而来、人性是怎么形成的,到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珍惜物种保护的真实案例,一学期的课程中,潘文石将自己毕生在野生动物保护领域的实践和研究成果倾囊相授,引导学生们探索人与野生动物、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

每次课程长达两个半小时,对于一位82岁的老人来说,实在是个巨大的体力考验。潘文石的女儿潘岳表示,每上完一次课,父亲都累得要休息好几天才能恢复精力。即便如此,他也从未缺席,更坚持尽可能站着为孩子们上课。累得实在撑不住了,坐下休息片刻便又起身。

潘文石的坚持也得到了学生们的热情回馈。他的课程有300多名学生共同选修,让这门课程成为北理工珠海学院名副其实的“爆款课”。

潘文石教授为学生授课

与珠海高校共建白海豚保护中心

2019年4月,潘文石的科研团队与北理工珠海学院共建了中华白海豚研究与保护中心,以其对北部湾中华白海豚研究与保护的经验为基础,为这一物种的最早发现地——珠江口海域提供更多保护中华白海豚及海洋生态环境的科学依据。

“几千年的历史证实了人与海豚是可以互相适应、和谐共生的。近期我们在分析寻找保护白海豚的科学思路,守护白海豚最后的栖息地。”该团队重要成员赵一主任告诉记者,为中华白海豚寻找“庇护所”不仅不会影响沿岸居民的正常生活生活,对于当地的海洋生态和渔业捕捞还能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珠江口是最早发现中华白海豚的海域。“我们希望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速的大背景下,通过我们的研究,寻求保护白海豚生长空间与经济带发展的共赢模式,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每所大学都应开设保护生物学课程

一学期的课程结束后,潘文石更加坚定了要把这门课程在北理工珠海学院长期开设下去的想法。潘文石说,课程中无论讨论对珍惜物种的保护还是自然保护,最终都将集中到新的伦理道德上,指向的是整个人类的命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每个大学都应该开设这样一门保护生物学的课程。”

同时,他还给自己加码了更重的担子:“明年我和团队要筹划出版国内首部原创的《保护生物学》教材。”据了解,我国目前使用的该学科的教材均由翻译外国教材而成,尚没有一本以中国的自然环境为样本、以我国生物保护实践为案例的原创专著。该教材出版后也将填补这一空白。

潘文石还向学生们发出邀请,希望有更多青年学生加入中心成立的志愿者组织,共同参与珠江口海域中华白海豚的科考、研究和保护。“有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和我们一起共筑保护生物的‘诺亚方舟’,这是我如今的最大心愿。”

来源 | 羊城派
责编 | 黄铁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