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摸鱼尽情玩!首届广东渔业种业博览会开在塘头上
2019-12-22 16:15 羊城派 原创
渔博会还邀请粤菜名厨现场烹饪水产品菜式,现场展示表演数鱼花、打鱼针等传统技艺

文、图/羊城派记者 许悦 通讯员 粤农轩

12月22-24日,首届广东渔业种业博览会在广东国际渔业高科技园拉开序幕,这是全国首个开在塘头的博览会,受到了全国业界的广泛关注。

羊城派记者展会上了解到,经过70年的发展,现在的广东渔业,在国内已经是妥妥的全国水产养殖产量和淡水苗种产量双料冠军。不仅如此,草鱼、罗非鱼、对虾、鳗鱼、乌鳢、鲈鱼、鳜鱼、青蟹、多种海水鱼等养殖品种产量,也创造了多个“全国第一”。

广东优秀水产苗种大集结

振兴渔业,良种先行。种质资源是水产养殖业最核心资源,也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基础。为进一步提升广东渔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快推动广东渔业高质量发展,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举办了首届广东渔业种业博览会。

这也是全国首个开在塘头的博览会,独创“地展+馆展展示模式”,集中展示了数十年来广东渔业和水产种业的成就,受到全国业界的广泛关注。

除了广东优秀水产苗种大集结,渔博会还开成了一个汇集非遗表演、美食、科普的嘉年华。广东国际渔业高科技园位于广州南沙区的水乡,渔博会特别设置了休闲渔业专区,集水产美食推广、休闲娱乐于一体,邀请粤菜名厨现场烹饪水产品菜式,现场展示表演数鱼花、打鱼针等传统技艺,观众可以现场参与钓鱼、摸鱼等互动游戏。

广东渔业创下多个“全国第一”

在提到广东70年巨变的时候,经常有这么一句话:过去珠三角的桑基鱼塘,已变身世界级城市群。这里说的桑基鱼塘,其实是珠三角一种独具特色的渔业养殖模式。桑基鱼塘与蔗基鱼塘、果基鱼塘并称为“三基”,是珠三角地区传统的渔业养殖模式。上世纪70年代,“桑基鱼塘”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最佳农业生态模式。

这些先进的养殖技术带动了中国渔业的屡次飞跃。

上世纪六十年代,珠江水产研究所“池塘多级轮养技术”为养鱼高产奠定了理论基础,促进了我国水产养殖业的第一次产量飞跃;上世纪八十年代,珠江水产研究所“万亩连片池塘高产养殖综合技术”使池塘养殖单产和大面积总产实现接近翻倍的增加,成就了我国水产养殖业的第二次产量飞跃。

以罗非鱼为例,广东是我国最早的罗非鱼养育基地。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广东通过实践探索,研发出奥尼和吉富等罗非鱼优良品系。目前广东拥有罗非鱼良种场数十家,2018年广东罗非鱼苗种产量超百亿尾,超过全国50%,产量和规模蝉联全国首位。还拥有20多家大中型罗非鱼加工出口企业,年加工出口能力近50万吨。

虾也是广东渔业一个重要的领先产业。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南海水产研究所联合广东海洋大学成功突破了斑节对虾、墨吉对虾等主要对虾品种的工厂化育苗,使广东对虾育苗技术进入世界前沿。此后,广东湛江引进凡纳滨对虾,突破人工育苗技术并批量生产,2018年凡纳滨对虾苗产量接近4500亿尾,超过全国40%。

21世纪以来,广东自主选育了“中兴1号”、“中科1号”“正金阳1号”凡纳滨对虾及“南海2号”斑节对虾等多个虾类新品种,建立完善的良种场体系,虾苗销售覆盖全国,并引领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对虾育苗国家。

这带动广东成为全国最大的对虾贸易集散地,仅湛江就有对虾加工企业271家,是全国乃至全世界先进加工技术的聚集地,对虾加工工艺全国领先,涌现了恒兴、国联等国家级龙头企业。(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派
责编 | 樊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