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载乡愁的祠堂文化如何永流传?广东这个基地项目有答案
2019-12-22 15:25 羊城派 原创
第二届氏族文化产业经济论坛年会在穗召开,新时代文化祠堂建设项目启动

文、图/羊城派记者 刘云

12月21日下午,广东省文化传播学会氏族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举办的“第二届氏族文化产业经济论坛年会暨新时代文化祠堂建设成果展演”活动在广州番禺区举办。

活动回顾了氏族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成立一年来的主要建设成果,展望了2020年主要工作计划。

全省有6个氏族宗祠签署了“共建新时代文化祠堂基地”协议。

91岁的陆景武博士以及宋氏新恩公文化研究会的宋美福先生分别获得“传统文化传承守望者年度人物”奖。

活动现场就“如何做好新时代文化祠堂建设”进行了专题沙龙讨论。全省约50多个姓氏的后人及祠堂文化研究者近300多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氏族文化研究角度多内容新

据悉,自2018年9月29日“首届氏族文化产业经济论坛暨祠堂文化、谱牒文化项目”启动后,广东省文化传播学会氏族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积极与全省50多个姓氏建立交流渠道,展开祠堂调研活动,推动企业之间跨界相互交流。

其先后走访了连南李氏大宗祠、潮州、揭阳、潮安等地陆氏祠堂、南海里水谭氏大宗祠、南海叶氏大宗祠、南海狮山关氏大宗祠,中山魏氏大宗祠、中山周氏大宗祠、顺德谭洲区氏大宗祠、车陂街苏公祠、简氏宗祠、芳草街区氏宗祠等五十多个祠堂,写下多份调研报告。

广东省文化传播学会会长柯可教授表示,多方联动的调研和互动,奠定了氏族文化的理论基础,也夯实了氏族文化经济的产业链。

柯可表示,这其中,涌现出不少有意义有价值的活动。比如,2019年6月24日,氏族文化研究专委会与荔湾区荔枝湾文化交流协会组成的连州地区采风行,徒步连州“南粤古驿道之秦汉古道”。

11月3日,应佛山顺德区谭洲区氏宗亲会邀请,拜访了《三字经》发源地区氏大宗祠,打造了《三字经》发源地文旅项目。

广东省文化传播学会氏族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陆上堂告诉羊城派记者,2019年伊始,专委会通过设立专家库,广纳各方面专业人才,为各个姓氏提供包括祠堂文化建设、谱牒文化建设、姓氏文化研究、历史名人研究、民俗文化研究等方面的服务,为各姓氏家族在源流溯源、祠堂修建,以及为谱牒家乘的编纂、整理、出版等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方面的支持。

“今年上半年,我们启动了文创中心筹建工作,经过大半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筹建任务。”据陆上堂介绍,目前入驻中心的文创产品有魏建强的百家姓氏图腾族徽作品、尚合珠宝有限公司的百家姓氏戒指、陆伟国先生的族训家规书法作品等。

文创中心的创立,将大大推动氏族文化产业链的形成,为文化祠堂建设提供有利条件。

去年启动的专题片项目在总编导周至譓和编辑组、采编组、摄制组的共同努力下,已完成3个《祠堂故事》和3个《氏关你我》的拍摄制作工作。

“明年,我们将加快拍摄速度,力争在2020年7月份召开的《祠堂故事》专题片、《氏关你我》栏目片评展活动时,推出30集专题片和栏目片。“周至譓表示。

三板块构成新时代文化祠堂建设内容

氏族文化产业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在新时代经济发展的进程中逐渐形成一个经济板块链。

“氏族文化经济产业”这一概念,于2018年首届氏族文化产业经济论坛上第一次提出后,在产业经济领域引起了关注。

那么,如何推动氏族文化产业经济链的形成?21日的活动现场, 5位传统文化领域的专家和企业营销策划人士进行了沙龙对话。

CCBD中擂策划董事长黄文海表示,中华文化一直在代代传承,优秀的家风需要用新时代的方式演绎。

比如,氏族文化可以建立自己的CI体系(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家规家风以及氏族图腾可以转为数字化传播,改变口口相传的传承方式,让氏族文化适应新时代文化传播需要。

中华文化促进会汉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毕涛认为,文化是精神支柱,没有产业走不远。

在第三届广东祠堂文化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们就曾表示,在传统乡村生活和村落空间中居于核心位置的祠堂,必须认真考虑在当代社会经济环境下的转型问题,思考与年轻人需要、与城乡融合的进程等时代背景相适应的“进化”路径,让那些集成了大量文化信息,凝聚着浓浓乡愁的宝贵文化财富,长期、系统地传承下去。

沙龙讨论环节结束后, 来自清远市阳山县黎埠镇李氏合族祠、英德市下呔镇高沙岗陆氏宗祠、广州市白云区金盆村宋氏宗祠、佛山市南海区谭边谭氏大宗祠、广州市越秀区芳草街区氏合族祠、中山市沙溪镇龙头环村周氏大宗祠等6家宗祠代表上台,与广东省文化传播学会氏族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共同签定了“共建新时代文化祠堂基地”的协议书。

活动现场,新时代文化祠堂建设项目仪式正式启动。

据介绍,新时期祠堂文化功能建设包括家风家教德育课堂、祠堂文化展示馆以及“一家两室三榜”(老人之家、文化室、党群活动室,功德榜、能人榜、家风榜)等。

计划根据每一个祠堂的特色,结合周边环境优势打造具有特色的祠堂文化旅游,将祠堂的经济潜能激活,促进氏族文化产业链形成,以文化产业滋养文化祠堂。

同时利用祠堂的环境协助村委会(居委会)建设党群学习园地,增加报刊图书阅览室、网络视频设施等。(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派
责编 | 樊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