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的时间特别慢
2019-12-22 14:05 羊城晚报 原创
广州这座城的文脉同样如珠江一样,始终奔腾不息,始终向世界敞开

撰文/韩帮文

“广州每天总有大部分的时间消磨在茶馆里面。许多人一天总要进三次茶馆。在习惯上规定的饮茶时间内,每个茶楼里都没有空座位。每一张桌子上都有人在高谈阔论。”

1934年3月,一本名为《中学生》的杂志,刊登了一篇署名为“马琴”的散文《广州》。

近一个世纪过去了,文字中的小场景还是那样清闲自在,文字中的广州人还是那样深情地生活着。以至于尘封在历史中的这段文字,仿佛就是今人所写。在叹茶这件事情上,广州的时间似乎走得特别慢;在叹茶之外,早已风云变幻。

广州老城区

《广州》的作者,其实是巴金先生,写于1933年6月,即巴金首次来穗的一个月内。后来,这篇文章易题为《广州二月记》,内含《我的憧憬》《长堤》《海珠桥》《河南》《西关》《茶馆》等十一节,记录的都是他两个月里在广州的所见所闻所感,其中包括丰富且又细腻的饮食体验。

巴金食在广州,最值得标记的是日军轰炸广州期间的经历。

1937年8月31日,广州首次遭日机轰炸。至1938年8月26日,一年的时间里,日机在广州共投射炸弹1180枚,城市毁坏严重、伤亡惨重。但就是在这样的劫难中,巴金透过饮食感受到了广州这座城市的坚韧与可爱。

《在广州》是他城市连遭轰炸期间写就的一篇文章,就特别记述了去“大三元”吃饭的过程,以及市民如何用日常生活来抵御灾难与恐惧:“晚上有月亮,我们不知道会不会有夜袭。但是大家若无其事地到号称广州四大酒家之一的‘大三元’去吃饭。我们愉快地谈笑,把白天的经历当作一场怪梦。

长堤安静地躺在我们下面。夜市依旧像平时那样地热闹。人在广州学会了镇静,学会了不怕死……今夜月色很好,我沿着长堤散步,珠江的水面沐着月光十分明亮。长堤上摆满了小贩的担子,在两次轰炸以后还能够看见这样热闹的夜市,这是我万想不到的!”

就算城市就要毁灭,就算世界就要灭亡,就算一切都无可把握,也要认认真真吃好一顿饭,也要从从容容快活一场。或许,这就是广州人的生活哲学,就是“食在广州”精神层面的表征。

“假若我们爱春天爱太阳的话,那么广州还是一个值得我们留恋的地方。”巴金吃在广州,不由得发出这样的感叹,实在是通过食味走入了这座城市的内心。

历史从来没有忘记,现代诸多俊杰在广州,在粤港澳大湾区留下的深刻足迹。

再比如,鲁迅先生在这里曾感叹“不想做名人了”,于是在253天里下了43次馆子,陪同他的,多是广州高第街走出的女子许广平;还有郁达夫,城内城外吃了一个遍,也曾在馆子里哭过、笑过、醉过,三十岁生日那天,他就大醉一场,直接睡在了酒楼里;郭沫若前前后后来了11次广州,泮溪、南园、北园,有名的酒家一个都没有落下,都留有诗作传世。

一连串的现代作家在这里吃吃喝喝,在这里生活,在这里创作,在这里革命,在这里度过生命的重要节点。

2019年5月,在广州举办的亚洲美食节上,一本名为《广州舌华录》的图书首发,就记述了鲁迅、郭沫若、巴金、郁达夫等文化人在广州体验美食的诸多往事。在激变的时代与动荡的时局中,饮食等广式生活方式给了他们足够的心灵安顿。

也就在这次美食节上,主办方特别设立了粤港澳大湾区特色美食展区,香港、澳门、粤地的饮食文化得以与交相辉映——更准确地说,三地美食开始以一种整体形态重新诞出历史,从一种具体且又感性的角度形塑了人文湾区的未来。

在粤港澳大湾区中,顺德和澳门已经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世界“美食之都”称号,这一称号全国共有3个城市获得,大湾区占了2个;而闻名世界、有百年历史的米其林指南也已登陆广州、香港和澳门。

目前,全国共有5个城市有米其林指南,其中大湾区占了3个,超过半数。如今,“食在广州”,与吃在香港、吃在澳门,根本没有太大区别,这不止是说菜品、习惯、场景与氛围,还包括美学趣味与文化心理。或许,应该可以说,“食在湾区”,味享世界。

广州自建城之日起,一直如源头活水一般,处于持续的流动之中,从未停歇。这里首先是海内外文明的流入与交汇,从赵佗建立南越国,到珠玑巷汉人南下,到十三行时期北人“走广”,再到改革开放以来一波波“新广州人”过江,中原汉文化最终在南海之滨生根发芽;从《史记》中关于广州海外奇货的描述,到唐代成为第一大港,到“一口通商”,再到近代西风东渐,广州所拥抱、所接纳的始终是一个世界。

而“广州”的流出,从海外华侨的庞大数量,就可以看得出来。

所以,与其说“广州”是一个地理概念,囿于固定的空间,不如说是一个文化概念,流动在中国与世界版图之中。广州这座城的文脉同样如珠江一样,始终奔腾不息,始终向世界敞开。广州之所以为广州,之所以生机勃勃,之所以独具一格,恰在其城市的流动性。

基于这一城市气质,胡朴安先生在近一百年前说“广东酒楼冠绝中外”,也就不足为奇了;胡适、陈寅恪、徐志摩、郑振铎、梁宗岱、吴宓、蔡廷锴、储安平、季羡林等各界人杰,能在海外粤菜馆回味悠长,也就完全符合历史逻辑了;大湾区的西式点心为什么做得那么好,粤菜为什么广泛采用芝士,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城市在流动之中,食味在流动之中,“食在湾区”的金字招牌,亦在流动之中,由此历久弥新。(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
责编 | 郑少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