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住田园不树桑,珴珂衣锦下云樯。明珠海上传星气,白玉河边看月光。”1591年,汤显祖途经澳门留下四首诗作,7年后,《牡丹亭》里两写澳门,让她第一次走进了中国古典戏曲的舞台。
澳门,母亲一直惦念的游子,终于在20年前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音乐的脚步,感受这块热土的中血脉与多姿多彩,见证这朵莲花的今世繁华与美好未来。
民乐与法多,中西合璧的澳门
澳门地区原系广东香山县的一个小岛,很多人原籍广东。粤曲、粤剧等广东民间音乐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通俗音乐,至今流传在大街小巷。
澳门又是亚洲最早接触西方音乐的城市。清代初期,澳门先后建立起圣保禄教堂(即“大三巴”寺)、圣保禄学院和圣若瑟神学院等,以天主教为代表的西方宗教音乐逐渐从宗教仪式延伸到世俗生活。1601年,利玛窦从澳门进京拜谒明神宗,贡品中就有古钢琴,还专门编写了《西琴八曲》,供宫廷乐师演奏。
中西文化的交融发展,共同形成了澳门音乐的独特艺术魅力。近年来,澳门中乐团将中国丝竹与葡萄牙法多音乐相融合,使法多(Fado)这一葡萄牙古老民谣“命运悲歌”式的风格,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艺术感受。
说到澳门音乐的兼容并蓄,不得不提的还有从1987年创办、迄今已经连续举办33届的澳门国际音乐节。音乐节内容包括歌剧、交响乐、民乐、音乐剧、芭蕾、爵士乐、演唱会等多种形式,还有讲座、工作坊、社区校园推广、儿童专区等多项延伸活动。参演的艺术家与团体都经过严格挑选,确保不同的受众群体都能得到高品质的艺术享受。音乐节集中在黄金十月,为澳门旅游注入了浓厚的艺术气息,很多旅行社专门组团前来观摩音乐节演出,诗和远方就这样走在了一起。
萧友梅与冼星海,红色的澳门
爱国爱澳一直是澳门的优良传统。从这片土地上走出了很多音乐家,他们以笔为戎,为中国革命谱写出一部部激荡人心的作品。萧友梅、冼星海正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萧友梅(1884—1940),5岁随父移家澳门,10年间,他既接受儒学、新学教育,耳读目染葡萄牙神父的音乐生活,更得到孙中山的直接教导,树立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大志。1927年,萧友梅与蔡元培等共同创办中国第一所正规的专业高等音乐学府——国立音乐院(今上海音乐学院),开展了一系列音乐创作、教学与研究工作,成为中国现代音乐史开基创业的一代宗师。代表作歌曲《问》以哲人的深思、艺术的呈现,表现出爱国青年面对军阀混战、国破家亡的彻骨之痛与时代追问。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1905—1945),出生在澳门一个贫苦的渔民家庭,摇晃的小船给了他最初的律动。少年时代内地求学,24岁巴黎深造,30岁回国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巅峰时期创作出《生产大合唱》、《黄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等一大批优秀作品,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奋勇前进。2019年11月23日,由澳门特区政府设立的冼星海纪念馆正式开馆,更多青年人得以有机会近距离感受这位“老乡”的拳拳报国之心。
七子之歌、莲成一家,回归的澳门
“那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七子之歌》20年深情不变,新意绵延。当年唱歌的小朋友,如今已经成为建设美丽澳门的顶梁柱。
《七子之歌》之所以流传至今,既是因为闻一多先生诗词的情真意切,也得益于作曲家李海鹰赋予她歌声的翅膀。越来越多的词曲作者开始通过歌曲抒发他们对新时代澳门的真诚情感。
在“抒情新时代”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新创主题歌曲音乐会上,《莲成一家》《大湾区之美》从独特的创作角度、以鲜明的艺术风格描绘出一幅幅更美更新的澳门景象。《莲成一家》由澳门词作者龙世杰、金鹰,澳门曲作者苏耀光、潘君保共同创作,展现着澳门同胞与祖国连成一家的赤子之心。
《大湾区之美》由朱海作词、孟卫东作曲。作品以少见的女低音独唱形式,在舒缓的三拍子节奏里,摇曳出大湾区蔚蓝海域的碧波荡漾,描画出一桥飞架的气势如虹,令人感受到同心向往的建设理想。音乐形象柔美,内容意境深远,展现出创作者的匠心独具。
说到粤港澳大湾区,不得不提其交通动脉——港珠澳大桥。这座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工程拥有世界最长海底沉管隧道、世界首创桥—岛—隧集群方案、世界最大尺寸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世界最大难度深水无人对接的沉管隧道等多项世界第一,被称为交通工程界的“珠穆朗玛峰”、“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面对这项浩大的工程,80后青年作曲家方岽清历时3年创作完成大型交响组曲《梦桥》,用音乐向艰苦卓绝的建设者们致以崇高敬意。
澳门,你回到母亲的怀抱整整20年了!20年,依靠祖国的坚实臂弯,你劈波斩浪,实现了有史以来最辉煌绚丽的发展!翘首展望,携手前行,愿你如盛世莲花,吐露芳华,共同描绘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明天!
来源 | 新华网
责编 | 魏礼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