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流沙
一场婚宴,座中有一尊者,是经常上报纸电视的人物,还是新娘的舅舅和新郎的世伯,反正是这对新人的长辈。司仪的婚礼主持身经百战,突然邀请这位尊者上台为新人说说话。
尊者被人请上台,手拿话筒,竟然不知从何说起,冷场了。司仪眼见不妙,上前解围,引导尊者说些祝福的话,于是尊者说了两句客套的吉利话,尴尬下台去了。
这是婚礼,倒也无人在意。
紧接着是一农妇上台,是新娘的大姨,也是红娘。农妇胖胖的一个,非常普通。谁也没有想到,农妇上台,一点也不怯场,站在台前,一连串的俚语,辅之以“道听途说”的新词汇,说话行云流水,把现场几百亲朋好友逗得哈哈大笑。
在几百人的场合,站在台前不露怯,而且妙语连珠,说话得体,把大家逗笑,这显然不是一天两天的功夫。也许她从来没有刻意训练过自己的口才,但她肯定具有让她的口才出彩的某种环境。有人说,她是一个养鸡大户,养了十多年了,年年鸡难卖,年年她走村入户推销,跑遍方圆百里,也许这口才就是在推销肉鸡过程中练就的。
看过太多身处高位的尊者,即使是开一个座谈会,也会拿出事先让秘书准备好的发言稿,照着稿子念一遍,而鲜有脱开讲稿之时。看看电视镜头前形形色色的会议,但见一位位领导的“埋头读稿”的努力样子,连头也不愿意抬一下。
口才并非天生,往往需要训练。自然,要让一个人自觉去训练口才,肯定要具备一种外在的推动力。如果一个官员,讲稿有秘书写,开会讲话只需要读文稿,他就没有训练口才的“驱动力”。
《国王的演讲》中的那位国王,如果他生长在“太平盛世”之中,自然也犯不着如此痛苦地接受口才训练。但他偏偏生活在一个不太平的时代,他的民众需要听到国王的讲话,他的士兵投入战场前,也需要国王为他们打气……国王的口才好不好关乎的是一个国家的命运。
很多人把《国王的演讲》看做是一本励志片,其实它还有更多的社会意义。特别是在这样一个传播迅速,注意力经济的时代,有一个好口才,与民众达成有效的沟通,真的非常非常的重要。
美国总统林肯出身卑微,其貌不扬,他的对手是上议院议员道格拉斯,道格拉斯财力雄厚,非常傲慢,口出狂言:“要让林肯这个乡下佬闻闻贵族的气味。”
但林肯却一一化解:“有人问我有多少财产,我有一个妻子,三个儿子,都是无价之宝。此外,还租有一个办公室,室内有办公桌子一张、椅子三把,墙角还有一个大书架,架上的书值得每个人一读。我本人既穷又瘦,脸蛋很长,不会发福。我实在没有什么可依靠的,唯一可依靠的就是你们。”
这段演讲一下子扭转了民众的看法,将道格拉斯的优势化为乌有,林肯从情感认同上取得了民众的支持,民众也从他的真诚表白中,知道这位竞选者的情怀。
“怎么讲话”真的是一个大课题,它源于一个人的格局、视野、情怀和知识储备以及口才训练,一个好的表达,有时胜过一次好的行动。正如拿破仑所说的:“一支笔、一条舌,能抵三千毛瑟枪。”(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
题图 | 资料图,图文无关
责编 | 郑少玲
本期主持 | 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