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诗与存在”,叶嘉莹《掬水月在手》纪录片全球首映
2019-12-15 23:46 羊城派 原创
导演陈传兴:她就是一个人间传奇

文/羊城派记者 柳卓楠 黄宙辉
实习生/安舒齐
图/主办方供图

有人说她是中国为数不多的穿裙子的“士”,有人说她是“白发的先生、诗词的女儿”,她的一生历经烽火硝烟、家道变迁,但她依旧活出了如诗一般的铿锵人生。

2019年,她95岁,依旧在不遗余力的传承中国古典诗学,她就是南开大学博士生导师叶嘉莹。

在今日(12月15日)2019广州国际文学周开幕式现场,叶嘉莹文学纪录片《掬水月在手》举行了全球首映式,影片导演陈传兴也在现场分享了创作的心路历程。

导演陈传兴

“在叶先生身上,我看到了诗人的灵魂”

“无论是在中国、北美,叶先生的成就已经变成神话一样。如果要说什么感受,如是我闻,她就是一个人间传奇。”在《掬水月在手》首映式上,导演陈传兴如是说。

作为中华古典诗词的吟诵人和传承者,叶嘉莹扮演着承前启后、沟通中西的重要角色,95岁的她一生以弘扬中华诗教为己任。

纪录片《掬水月在手》以中国古典诗词与叶嘉莹个人生命经历的交错为主线,用白描的方式展现叶嘉莹传奇的人生经历。

《掬水月在手》映后交流现场

《掬水月在手》是导演陈传兴拍摄的《他们在岛屿写作》系列纪录片之一,也被称为“诗人三部曲”的终结篇。

陈传兴的前两部影片《如雾起时——郑愁予》《化城再来人——周梦蝶》分别探寻两大主题——诗与历史、诗与信仰。

在拍完这两部影片之后,陈传兴表示想去追溯中国诗词的源头。“到现在,唯一从民国传承下来的大诗人,就是叶先生。”陈传兴表示从叶嘉莹身上看到诗人的灵魂,这部《掬水月在手》便是寻找“诗与存在”,回溯中国诗词的原乡。

3年精心筹备,再现诗词人生

“如何用一种平淡、诗一般的方式,去表达个人生命与诗词生命的交织,这是比较难的一件事。”陈传兴说。

在纪录片《掬水月在手》中,叶先生面对镜头娓娓讲述着从北京、台湾、北美到再回国的人生历程。在她讲述中,有对家人和恩师顾随的回忆,有与前辈友人的结识和交流,还有自己诗词创作、吟诵的心得历程。

影片通过叶先生与诗词历史时空的两层时间向度,将个人生命写照和千年的中国古典诗词史融汇交织。影片还采访了叶先生的挚友,包括作家白先勇,诗人痖弦、席慕蓉,汉学家宇文所安夫妇,书法家谢琰在内的多位文人,堪称文化界的一次盛会。

《掬水月在手》映后交流合影

值得一提的是,导演还专门邀请了日本音乐大师佐藤聪明为影片配乐作曲。佐藤聪明创作的乐曲《秋兴八首》,既有东西乐器的搭配,又有一男一女古语今吟,这是他在阅读杜甫诗作之后,依其声韵、感其情思而为之谱写的现代音乐。

影片以杜甫《秋兴八首》的声韵作为全片的音乐主轴,让杜甫一个不在场的吟咏诗人,穿过这个电影,与叶嘉莹先生时空对话。

陈传兴在映后分享时也表示,很高兴有机会在3年时间里与叶嘉莹先生交流。他表示,影片拍摄辗转全球多地,不止追随叶先生的生命轨迹,也更随着中国古诗词的发展脉络。

他希望这部片子能够在整个中国大地成为一个种子,通过电影的影像跟音乐的方式,去重新体会接近中国的诗词,如同叶嘉莹先生毕生志向一样,“让真正的中国诗词精神重新活过来、传下去。”(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派
责编 | 吴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