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一名大三女生包丽(化名)与男友牟某某之间的恋情成为万众关注的焦点。一篇《“不寒而栗”的爱情》风行网络。其后又有一篇帖子《我是包丽的朋友,真相远比你知道的可怕》广为传播。
网友们对着充斥像素级细节的聊天记录,时而像电影观众一样陷入深思,时而又像法官一样写下判语。我想要不合时宜地指出的却是,舆论很难替代法律主持正义,但很容易上演以“惩治凶手”为名的猎奇狂欢。
受害者亲属和身边朋友悲愤的心情完全可以理解,但围观者不必代入过深,因为情绪可能会妨碍我们找到避免此类悲剧的正确药方。
从目前的材料来看,毫无疑问,这对恋人的关系极不正常。大量侮辱性言辞,双方多次谈及甚至触及死亡,直到最后真的出现不可挽回的悲剧,这绝对不是爱情应该有的样子。
但是如果把这段关系中所有不正常的成分笼统归之为“精神控制”,就有点太大而化之了,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假如你得出的解决方案只是在恋爱时“远离精神控制”,那就好比为了保持健康而决定多喝水一样。多喝水没什么错,但作用顶多是心理安慰。而一旦矫枉过正,对亲密关系产生恐惧,就更得不偿失了。
我们的情感世界不是一望见底的水洼,而是深不可测的大海。真实的爱情很少童话般的故事,然而这绝不意味着爱情不浪漫、不美好。我敢说,几乎每一对恋人或夫妻的聊天记录里都有一些不便为外人知的内容,一旦曝光就可能被贴上某种标签。但是正常人的关系与包丽、牟某某的关系不同之处在于,其中反常的成分是暂时的、边缘的、可控的。
包丽的不幸在于,她的人生画卷才刚刚展开,却为了一个不理性的缘由,押上了全部。在她做出自杀决定之前,她的内心活动难以完整还原,但肯定经历了一个螺旋下降的过程。越往下,离希望越远,离绝望越近。对此,牟某某表示“自己有一定责任”,但他“认账”的底气或许在于,他知道这种责任介于法律和道德之间,可大可小、可有可无。
我认为有价值的思考在于,我们能否在徒劳的谴责之外,对包丽这样在感情中迷失自我的年轻人,给出有操作性的建议,帮助他们在未知海面上识别致命的漩涡,建立安全防线。实在不济,他们在落水之后手上也得有救生圈 。最重要的当然是挽救下一个包丽。
年轻人要学会如何自爱,如何爱人。遗憾的是,关于爱的基础教育不仅年轻人不掌握,他们的家人、长辈也往往不了然。这导致一代代的年轻人还没有学会游泳就扑向深水区。
我思来想去,以下几点是最关键的:
其一,红线意识。当亲密关系中出现恐怖骇人的东西时,第一次就要采取断然举措,比如立即终止关系,向外界求助。千万千万不要让致命元素一而再再而三地重现,因为时间一长,人的警惕性就会丧失。
其二,对自己的生命负责。你不是为任何人而活,而只是为自己而活。如果有人拿生命要挟你,明确告诉对方“我不会对你的生命负责”,而不能陷入这种游戏,反过来赌上自己的命。
其三,任何时候都保持多元的社交关系。一个人的世界里只有另外一个人是极度危险的。我们头脑中的小世界有可能被操纵、被扭曲,但只要外部的新鲜空气持续注入,我们就能恢复知觉,保持清醒。传销洗脑的关键就是环境封闭,反其道而行就能避免掉坑。亲人、恋人、朋友这些关系是互相兼容的,假如其中一个关系试图剥夺其他关系,就要当心了。
来源 | 新京报
责编 | 郑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