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个一百 | 一把陈皮:连接了澳门青年和家乡产业
2019-12-11 18:29 羊城派 原创
“80后”新型职业农民把自己的创业故事和家国情怀“种”进澄海群众心里

文/图 羊城派记者 赵映光 通讯员 澄宣

2019年新时代文明实践广东“七个一百”精品项目第四批下基层活动汕头市澄海区分会场今天(11日)继续开展第二站活动,把惠民志愿服务、电影下乡、百姓宣讲及广场集中展演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大餐”,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方式送进了红头船的故乡——东里镇樟林古港。

羊城派记者在现场看到,当天下午4时许,樟林古港历史文化陈列馆前的广场,早早地便支起了多个帐篷,涵盖健康医疗、法律援助、科普、政策宣传等内容的多个惠民志愿服务档口都吸引了众多群众前来咨询;

樟林古港广场上一场由省、市、区三级文艺志愿者同台演出的精品文艺节目展演正在抓紧时间进行最后的彩排;而东里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内,来自省、汕头市、澄海区和东里镇的宣讲能人则分别为当地群众带去了《家乡的陈皮味》《一定要坚持你的梦想吗?》《乡村文化振兴》《樟林古港变迁》等主题分享。

其中,由澳门创业青年区家豪带来的创业故事《家乡的陈皮味》尤其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响应,他的家国情怀更是感动了许多澄海群众。

自诩“80后”新型职业农民的区家豪,祖籍江门新会,在澳门出生长大,自小在父辈的熏陶下,对家乡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新会陈皮有着独特的情感。2014年,他受到内地双创环境的感召,毅然回到家乡新会,开始了他与陈皮的故事。

区家豪在分享

据悉,陈皮被誉为广东三宝之一。在江门新会,每到收获季节几乎每家每户都会收集些柑皮自行晾晒、保存。而这种收藏和使用陈皮的习惯和文化,也被众多的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传承了下来。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区家豪的父亲和叔叔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去了澳门谋生,尽管当时的出行很不方便,他们的行李只能肩扛手提,但他们还是会把出发前乡亲们送的陈皮带在身边。

“远离家乡,他们在澳门艰苦打拼,只能住在海边破烂的铁皮屋,在小作坊工作。那时候他们早上会泡一壶陈皮水带在身上,累了渴了喝一口陈皮水,沁人心脾啊,马上就放松下来了,父亲告诉我这就是家乡味。”区家豪说,无论立身何处,他们始终不会忘掉家的味道,正是这份不舍与惦念让华侨们把陈皮装进行囊,走遍世界各地。

区家豪在分享

然而,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区家豪家乡的陈皮行业一度跌入低谷,新会柑、新会陈皮严重滞销。更加不幸的是,对柑树来说是一种毁灭性病害的柑橘黄龙病在当地开始泛滥,很多农户只能把辛苦种了几年正盼着收成的柑树整棵砍掉。

那时候,区家豪远在澳门工作的叔叔,十分痛心于家乡特色农产品的没落,于是带着资金回乡,着手向农户收购果皮,“宁愿自己赔点钱,也要鼓励果农继续种植,以保住家乡的味道。”区家豪说,经过几年的低谷期后,新会的陈皮市场开始回升,农户又恢复信心回归种植。

“叔叔说,是国家的改革开放让他们有机会走出去,是家乡的陈皮陪伴他们熬过了艰苦的打拼岁月,如今他才有能力可以回报家乡。”区家豪动情地说。

陈皮对区家豪来说,自小就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父辈们的做法也让他慢慢看懂了父辈寄托在陈皮上的家乡情,而这份情结也感染着他,培养着他的中国心,他希望有更多的人认识这小小的果皮里所蕴含的独特情怀。

2014年,在内地掀起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时,区家豪再也按捺不住,决定回归家乡投入陈皮行业,从澳门回到新会开始了他的“职业农民”之路。

在自己的事业逐渐步入正轨之后,区家豪的心里始终还有一个“心结”——如何才能避免家乡的陈皮再一次遇到九十年代时的惨况。

因此,他一直思考产业如何升级转型,正当我不断探索新发展模式的时候,201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出现的“田园综合体”概念,让他瞬间眼前一亮,“这是乡村与农业发展的新亮点、新平台啊!”区家豪兴奋地说。

在乡村振兴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感召下,他经过多番调研与学习,撰写了结合新会柑种植和陈皮文化主题的农旅一体方案。最终,在各相关部门的帮助下,项目选址在新会石涧,并于去年2018年正式筹建石涧田园生态小镇项目。

“回来发展以后,我才真正体会到祖国的市场是如此之宽广,而更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国家政策对新生事物的包容性如此之高。”区家豪说,他坚信凭着对祖国的挚爱,对家乡的眷恋,对传统文化的发自内心的认同,他们定能克服困难,在祖国广阔的天地,施展才干,实现梦想。(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派
责编 | 李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