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古城开展“种文化”培训
2019-12-10 23:12 羊城派 原创
“七个一百”精品项目下基层,用生动有趣的方式,启发公众对“我生长的地方”的关注以及爱国情感共鸣

文/图 羊城派记者 王漫琪

12月10日下午,潮州市湘桥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种文化”培训,广东美术馆公共教育部以“我生长的地方”为主题,为基层群众策划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广东优秀美术作品欣赏讲座。美术馆公共教育部专员、文博馆员植凯鹏用生动有趣的方式,启发公众对“我生长的地方”的关注以及爱国情感共鸣。

植凯鹏分享广东美术作品

12月10日至12日,新时代文明实践广东“七个一百”精品项目第四批下基层活动走进潮州湘桥区,将一系列精品项目带到当地百姓家门口。“七个一百”包括一场百姓宣讲、一场广场集中展演、一批惠民志愿服务、一次“种文化”培训、一次走访慰问、一批电影放映、一次主题教育实践。湘桥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举办的“种文化”培训便是活动启动当天首个开展的项目。

新中国成立以来,广东地区作为艺术创作的重镇,涌现出了一批讴歌人民、描绘社会发展成果的时代经典美术之作。应邀前来开讲的广东美术馆公共教育专员植凯鹏,以广东美术馆珍藏精品中潮汕籍知名画家王兰若《潮州柑市》、方楚雄《故乡水》、肖映川版画《潮汕农家》、林庸《西沙风光》等经典画作为范例,启发现场群众、基层艺术工作者的艺术思考,加深对家乡、对祖国的理解。

《潮汕农家》 广东美术馆藏 1988 肖映川
《故乡水》 广东美术馆藏  1984  方楚雄
“《故乡水》是方楚雄的成名作,你们能不能发现他在水井旁画的许多细节?有什么涵义?”植凯鹏抛出的话题,让现场听众踊跃说出自己的“发现”:“水井相当于小时候的‘冰箱’,夏天可以冰镇西瓜”“水井旁的兰花,既是潮汕人家常见的植物,也代表主人的品味”……
《潮州柑市》广东美术馆藏  1956  王兰若

又如已故画家王兰若创作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潮州柑市》,植凯鹏感慨说,艺术家还原了许多当时人民生活的真实细节,反映了社会时代的变迁、农村妇女地位的提升等现实,更值得一提的是,画作将四大名桥之一潮州湘子桥的原貌、远处呈现韩文公祠、笔架山宋窑等胜景均浓缩到了画卷当中,正是出自创作者对家乡的深厚情怀与文化的厚重沉淀。

植凯鹏还与现场听众开展互动,发放互动卡,鼓励听众们以“我生长的地方”为题创作一幅小画。短短二十分钟内,参与者们纷纷画出自己心目中的“我生长的地方”:广济桥、金山大桥、广济楼、工夫茶、家乡祠堂等。讲座摒弃了以往讲座“你讲我听”的灌输方式,更接地气,讲者与听众交流热烈,现场互动氛围十分活跃,真正达到“种文化”的目的。“‘种’文化,就是要让文化鲜活起来,结出果。”植凯鹏说,来到了潮汕籍知名美术大师的家乡,不仅是来“种文化”,自己也从现场群众和基层艺术工作者身上学到了不少风土人情的知识,这也是美术馆公共教育的特点。

现场听众创作的“故乡的祠堂”
广东美术馆公共教育部开展的“种文化”培训别开生面
现场互动创作

来源 | 羊城派
责编 | 杨逸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