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欧阳志强
“修文物,就像医生看病,修好就要尽量保持原汁原味,不要坏了就重新换掉。”从事20余年古建筑修缮工作的黄文铮表示。凭借对古建筑修复技艺传承与创新,黄文铮和他的团队先后完成了古建筑保护修复工程100余项,修复抢救了一大批国家珍贵的古建筑遗产。其中,入选“全国十佳文物保护工程”的佛山祖庙修缮工程、乐从陈氏大宗祠修缮工程,都是出自黄文铮手笔。
与古建筑“对话”20余年的黄文铮朴实厚重,痴迷于每一项古建筑的修缮,矢志不渝地保护好每一处的中国特色古建筑, 让中国建筑要有中国特色。
考察全省所有古建筑
上世纪80年代末,土木系高材生黄文铮告别大学校园,进入位于佛山的广东省第六建筑工程公司,成为一名助理工程师。在一次参与修建陶瓷厂过程中,黄文铮对古建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为此四处翻阅书籍研究。“古代的建筑看起来很漂亮,但深入研究以后,会发现古人很考究,一砖一瓦皆有门道。”黄文铮谈到刚入行时表示,古建筑背后的深意,让他产生了一股强大的动力去钻研。
正是此次机缘巧合,让黄文铮深耕古建筑修缮长达20余年,矢志不移。在当年互联网尚未发达之时,黄文铮览遍了所有相关的专业书籍。他说:“只要被我听到的、看到的古建筑修缮书籍,必要将它看完。”如今,几千册的藏书把他家里及单位好几个书架都放得满满当当。
“边实践边看书,实在不懂的地方,我就向老师傅们请教。”黄文铮说。刚参加工作不久的黄文铮便下定决心,要考察全广东所有的古建筑。当别人节假日都在游玩的时候,黄文铮却一个人带着一部相机、一个笔记本出发了。走入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来无人踏至的古建,扫去厚厚的积尘,梯子上爬高爬低,对木结构、梁柱、墙体等逐个细节仔细勘察、测量。
每走进一个城市,他首先找图书馆,寻找当地的古建筑书籍阅读。几年时间,黄文铮几乎走遍了所有古建筑。他告诉记者,每到一处古建筑,他就仿佛走进了古人的世界,在跟每一位古建筑大师对话,在脑海中模拟出那种对话场景:“此处的浮雕有何深意?如此优美屋顶檐角的线条如何做到?”
黄文铮在考察中边产生疑问,边寻找答案。他拍好照、用文字记录所思所想,在实践中、在往后岁月中形成了自己的独到理念。他说,考察、看书、寻问师傅、实践是年轻时积累知识的重要手段。
自主创新攻克屋脊修缮难题
上世纪90年代,行业内更流行现代建筑的建造,黄文铮却加入到公司从事古建筑修缮的团队当中。对此,黄文铮充满干劲:“古建筑蕴含了建造技术、人文历史、艺术等丰富学问,而且这份工作可以修复和保护珍贵的历史遗产,带来不少成就感。”
1998年,黄飞鸿纪念馆要重修,黄文铮首次被列为负责人,正是这次项目让黄文铮积累的深厚功底一展无余。黄飞鸿纪念馆深受业界褒奖,称之为最符合历史原貌的重修。
在业界名声大噪的黄文铮,迎来了越来越多的古建筑修缮工作。2007年,最具代表性的岭南建筑之一佛山祖庙,曾进行了自1899年以来从未有过的一场全面大修,项目号称为“千年祖庙、百年大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据悉,施工中,屋脊整体吊升、木结构原位修复、墙体修复等多项新技术登场应用,使难度很大的大修任务得以顺利开展,引来社会上和行业无数关注。为此,佛山祖庙修缮工程还获得了全国文物保护工程最高荣誉奖——全国十佳文物保护工程。
在行业时间久了,黄文铮逐渐了解到,过去古建筑修缮技艺基本只靠一代代工匠口传身授,尤其岭南古建修复方面,鲜有文字记载。另外,对于传统工艺解决不了的问题,修缮者可参照的新技术方法也少之又少。黄文铮萌生了一个创新念头:“能不能把整个屋脊吊升起来,修复好了再整体下降复位?”然而,要对极其脆弱的古建屋脊进行整体吊升,谈何容易。黄文铮决心花时间钻研:“古建资源不可再生,拆掉了修坏了就会失去历史价值。”
抓住屋面构造受力分析这个技术原理核心,黄文铮团队对提升架设置、瓦脊包装夹紧、吊升速度等各个操作细节不断进行研究打磨,不容一丝丝偏差。从思路提出到成熟运用,团队足足花了三年时间,终于开创出独特的吊升系统和方法,取得了“古建筑屋脊整体吊升方法”发明专利,并凭借这项专利获得了第十二届中国专利优秀奖。
为了使古建风貌能够原汁原味保留下来,黄文铮带领团队不断对技术难题进行攻关。除了屋脊整体吊升技术外,还有“古建筑木结构原位修复方法”“古建筑墙体的修复方法”等,他们取得一系列自主创新成果,填补了多项行业空白。至今,黄文铮团队研发古建筑修复技术发明专利6项,获中国专利优秀奖3项。黄文铮表示,他的各种专利可以申请细分出几十种专利,但他主要申请了核心专利。其务实作风可见一斑。
完成保护修复工程100余项
“建筑工程师是一个需要沉淀的职业。”黄文铮说道。为了在古建筑保护修复工作上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常跑工地和加班加点是黄文铮多年以来的工作常态。不管是高层建筑、地基基础还是仿古建筑,各种类型的工程他都接手过,慢慢就积累起深厚的专业技能,设计与施工样样拿手。
如今,黄文铮为广东省六建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首批国家文物保护工程责任工程师。研发古建筑修复技术发明专利6项,获中国专利优秀奖3项。个人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建设系统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首届佛山市创新领军人才”等荣誉称号。
尽管技术不断革新,但古建修缮当中部分传统工艺和材料却濒临失传。手艺人难找,修复材料不理想……团队要最大程度恢复灰塑、砖雕等艺术构件的原貌,经常会遇到层层障碍。一方面,经历多次试验和工程应用后,黄文铮团队取得了较高的传统原料应用研究水平;另一方面,他们不断找出掌握特殊技艺的民间工匠,长期保持良好关系,一同合作施工和研究,起早摸黑,倾注心血,每项工程花上几个月甚至一两年的时间才完成修复。
凭借对古建筑修复技艺传承与创新,黄文铮团队先后完成了古建筑保护修复工程100余项,修复抢救了一大批国家珍贵的古建筑遗产。入选“全国十佳文物保护工程”的祖庙修缮工程、乐从陈氏大宗祠修缮工程,都是出自黄文铮团队手笔。
来源|羊城派
责编|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