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gdfpaxccd@126.com
学会“三招”
就能成为自己的“护心英雄”!
还有急救技能,等你来get哦!
近些年来,有关猝死的新闻事件屡见不鲜。为普及胸痛急救知识,今天,我们邀请到急诊科余涛副教授,跟大家探讨如何通过改进生活方式来有效预防心脏性猝死的发生。
要远离心脏病,首先要戒烟。
肥胖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伙伴;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已被证明的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调饮食:“病从口入”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将大鱼大肉调整为蔬菜瓜果,将高脂高盐调整为清淡原味,将暴饮暴食调整为每餐“八分饱”,就能够使心血管更健康。
调心理:心脏病突发往往与各种情绪的过度产生关系密切,因此有效调节自身情绪,避免大喜大怒、极悲极恐能够减少突发状况的发生。
调节奏:近年来很多行业大量出现的心跳骤停事件多是因为长期连续加班或劳累,忽视身体的亚健康所致,也就是我们经常说到的“过劳死”。
提倡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工作、生活节奏是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保障。我们建议,连续加班要注意休息,出现胸痛一定要及时就诊。
当然,心脏性猝死的综合预防是一个系统的社会工程,还有很多的环节和方面需要改善和优化,以上只是从个人的健康和生活方式上提出的一些核心的建议。
想要真正远离心脑血管疾病,避免心脏性猝死的发生,还需要大家不断积累相关的科普和健康教育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身体力行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逐渐养成健康的生活和工作习惯。
据推算,中国现有心血管病人2.9亿,心血管病死亡率居首位,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40%以上。心搏骤停也称为心脏性猝死,是心血管疾病最严重的急性事件和综合征,是导致心血管疾病患者突然死亡的最主要的原因。而全世界目前对于心搏骤停患者总体抢救成功率多为10%左右,我国更低至1%左右。
如果你身边的人突然发生心脏骤停倒地,
你应该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并马上动手施救!
这时,您的双手可以挽救一条生命!
第一目击者的急救非常重要,病人心跳停止后,最佳的抢救时间是最初的4-6分钟,国内外实践证明心跳骤停4分钟内进行复苏者可能有一半患者被救活;10分钟以后才获得心肺复苏的患者,存活的可能性极小。时间每延迟1分钟,心搏骤停患者的生存率就会降低7%-10%。因此,复苏开始越早,存活率越高。一旦发现有人突然出现突然跌倒,进而呼之不应,意识丧失,应该马上想到该患者出现了心搏骤停,需要立即呼救,拨打120急救电话,同时叫人或自己取得自动体外除颤器(AED)。
呼救完毕,接下来应该马上评估患者的呼吸,如果患者没有了呼吸或呼吸不正常(呼吸动作不明显或是长时间停顿后的抽泣样呼吸)而且没有任何的肢体动作以及发声,可以断定患者出现心搏骤停,需要立即实施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关键步骤:
使患者仰卧于质地较硬的平面(如地板、桌面等),施救者位于患者一侧。选择患者胸部正中(胸骨的下半段,男性双乳头连线的中点位置),以一手的手掌根部接触患者,另一手置于该手掌上方,以髋关节为支点,利用整个上半身的力量垂直于地面对胸廓实施快速(100-120次/分)、用力(5-6厘米)的按压。每次按压时,按压和放松的时间大致一致,放松胸廓时,胸廓要能够充分回弹。
高质量的胸外按压需要保持连续,直至专业人员接手或患者自主循环恢复(意识恢复或出现明显的肢体活动)。整个按压的过程中应该尽量减少按压中断的时间,除了实施必要的操作(例如进行电除颤、人工呼吸、每两分钟重新判断患者病情及因疲劳交换按压)。
如果接受过心肺复苏的培训而且有个人防护的装备(例如便携式面罩或呼吸面膜),还应该为患者实施人工呼吸,尤其是非成年患者或是因为窒息(例如溺水等)导致的心搏骤停的患者。
如果能够获取到自动体外除颤仪(AED),应该立即使用,及早进行电除颤。AED的使用只要遵循机器的语音提示操作即可。
我们的心脏,温柔且脆弱。
面对“头号杀手”的威胁,我们更要爱心护心。
在日常生活中做好“一戒二控三调”,
学会“心肺复苏”,
做自己的“护心英雄”!
余涛
急诊科副主任、党支部书记
中共党员、医学博士,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美国Weil危重医学研究院研究访问学者,硕士生导师。担任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卒中学组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肺复苏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青年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心肺复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卫生应急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灾害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老年医学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委员、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大数据学会远程医疗信息化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心肺脑复
来源:广东卫生信息
前往“发现”-“看一看”浏览“朋友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