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03 18:04:00

构建通往乡村的致富路民心路幸福路——多方合力铺筑“四好农村路” 畅通乡村振兴“双向道”

江门政府网 江门供销

钓斗庙桥位于开平市赤水镇吊斗庙村,是附近160户村民四十年来出行的主要通道,直至两年的一次台风引发洪水,钓斗庙桥不幸被冲毁,村民的生活也受到了很大影响。“每天接送孩子上下学都得绕好几公里的路”“车进不来,家里面水稻、冬瓜的销售都大打折扣”……


近日,当记者走进吊斗庙村,新桥已经重新修建完毕并投入使用。据了解,新建的桥梁比旧桥宽敞,桥台两旁也增设了防护栏、警示桩。“有了新桥,不仅出行变轻松,大车也开得进,采购商可以直接来到田边。农产品又新鲜,价格自然卖得好。”吊斗庙村村民谭国恒高兴地说。


交通困难,一难变万难。公路畅通,一通变百通。


按照我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安排,市委市政府把解决乡村居民出行难问题列入关于集中整治群众普遍关注的十大民生问题的任务清单。市县两级交通运输部门及各相关部门植根心底、见诸行动,加快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补齐农村交通基础设施短板,打通乡村振兴“出”与“进”的“双向道”,构建一条条“畅、安、舒、美”的致富路、民心路、幸福路。


▲棠良线全面改造成为沥青混凝土路面


现场探访

合力解决7000人出行难题


Y804蓢台线全长4.943公里,线路起点为沙塘镇红岭村,终于沙塘镇台洞村,畅返不畅整治里程长1.359公里。项目原计划于2019年初动工建设,后来由于人工及材料价格上涨,工程建设实际费用超出预期,加上当地村民对道路标准提出新的要求,项目未能如期开工建设。


记者在探访中了解到,除了出行不便,交通还成为了制约发展的瓶颈。“眼看到了秋收的季节,道路不畅,车子进不来,水稻出不去,大家都十分着急。”台洞村委会主任黄灼焕告诉记者。


主题教育开展后,市县两级交通运输部门牢牢把握“建设人民满意交通”的初心和使命,深入基层,听取群众声音,聚焦群众反映的出行难题,推动主题教育落实落细。Y804蓢台线“畅返不畅”整治工程便是其一。经积极协调和多方努力,该工程于2019年10月12日正式开工,10月29日完工实现主体工程通车。一条平坦、宽敞的农村公路展现眼前,解决了附近7000人的出行难题。待到秋收时分,数十辆大货车更是在新路上排起了队,把村民们的农产品拉至千家万户。


打通的是路,贴近的是心。“在外的乡亲们听闻家乡的路修得这么漂亮后,都迫不及待地想回家看看。”富北村有关负责人向记者透露。


以点带面

示范引领  分步推进


Y804蓢台线“畅返不畅”整治工程背后,折射出的是我市“四好农村路”推进过程中的难点、痛点。“农村公路建设项目规模虽小,但与普通公路项目基建程序同样复杂、耗时长,加上财政评审程序复杂,项目动工缓慢。”市交通运输局基建管理科副科长林启宁分析道。


为解决农村公路等乡村建设项目资金“绑得太紧”“流程太长”问题,9月18日,我市多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乡村振兴资金使用的指导意见》,大力缩短项目基建程序的周期,并改变补助资金的下拨形式,由工程完成后支付改为提前下拨,确保了项目的建设进度。


“另一方面,我局还通过积极争取上级补助、统筹整合涉农资金、增大市县配套资金、鼓励社会资金和村民投工投劳等方式,有效破解资金难题。”林启宁说。


此外,农村公路由于受当时经济水平限制,设计技术等级偏低,加之年代久远导致不同程度破损。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交通量剧增,原有老旧路桥超负荷运营,影响了农村路网畅通。


为解决这一“卡脖子”问题,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市交通运输局积极发动各市(区)深入开展“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创建活动,以示范引领,分步骤、分阶段推进全市“四好农村路”建设。


以蓬江区为例,共投入近7000万元用于示范路改造、村道硬底化改造、安防工程、老旧桥(涵)改造以及绿化提升等,还打通了江门大道、滨江大道等主干路网与沿线村的连接线。今年8月,蓬江区成功获得2019年度广东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县称号。


其他市(区)也在大力推进有关工作,“接下来,我们计划结合开平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及乡村旅游发展,打造‘四好农村路’‘塘口示范镇’。”开平市交通运输局综合规划股股长黎明芳说。


加强管护

 全面落实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


“十三五”以来,我市共投入约7.5亿元,完成县乡公路建设85公里、通自然村村道硬底化建设468公里、农村公路四五类危桥改造36座、窄路基路面拓宽改造101公里、农村公路安防工程576公里。


尤其是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我市的“四好农村路”建设按下“加速键”,提前在10月完成了2019年市“十件民生实事”的任务清单,完成农村公路危桥改造共8座,农村公路建设100公里,通建制村通畅工程26公里,基本实现200人以上自然村通水泥路。


建设“四好农村路”,不仅要解决“够不够”,更要聚焦“好不好”,加强管护,做好平时的运营。


林启宁告诉记者,我市正全面落实“省级指导,市级考核,县为主体”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具体负责的养护工作,实现“县道县养、乡道乡养、村道村养”。


值得一提的是,我市还建立了稳定养护资金保障机制。“我们按照每年每公里县道7000元、乡道3500元、村道1000元标准从交通“六费”替代性收入中安排农村公路养护资金。此外,今年从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中安排的农村公路(县乡村道)日常养护资金补助标准也从以往的每年每公里150元提升到了1000元。”林启宁说。


实惠“加码”

 畅通乡村振兴“双向道”


“四好农村路”不仅让乡村“走得出去”“引得进来”,更打通了乡村振兴“出”与“进”的“双向道”。


乡道Y169棠良线是进入蓬江区棠下镇良溪古村的主要通道,棠良线改造前为水泥混凝土路面,经过多年运营使用,路面病害较多,行车困难。也正是受限于此,影响了良溪村知名度的提升。


▲棠良线


蓬江区去年投入600多万元对棠良线进行“大手术”,将其打造成“四好农村路”示范路,采用沥青混凝土进行路面加铺,并全面升级改造路肩绿化及标线路牌。今年5月,该工程竣工交付,棠良线实现“大变样”。


如今,每到周末时分,良溪村都一片热闹。“随着道路越建越好,游客的数量得到了大幅度增加,增加了良溪村的经济收入,也惠及了村内旅游产业配套服务路线的农户及企业。”良溪村村委会副主任胡立文笑着告诉记者。


此外,农村公路还改善了人流、物流、信息流,为农产品进城和农资、消费品下乡打开流通渠道,让农村百姓的实惠不断“加码”。


“以前我们要自己把种的凉瓜运到批发市场卖,现在凉瓜还没上市,别人就已经主动找上门来,根本不愁销路。”蓬江区杜阮镇的瓜农黄益坚边说边掏出了手机,自豪地介绍今年的订货情况。“四好农村路”的建设,让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杜阮凉瓜进一步“走出去”,知名度、销售量不断提升。


未来,一条条农村公路将化作“自然风景线”“科创产业线”“生态富民线”“人文历史线”,为我市发展现代农业,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