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纹、刷脸、声纹……接踵而至的识别技术来了,保障跟上了吗
2019-12-03 14:42 羊城晚报
即使出现再多识别技术,也得尊重和保障用户的相关权益

文/冯海宁

继“刷脸”之后,声纹识别也已进入我们的生活。登录手机银行APP,开启声纹验证,用户只要准确说出随机动态码,系统录制语音信息、验证声纹及随机动态码后,就能进行转账、支付等交易……目前,声纹识别已经在部分银行开始使用了。(12月2日《科技日报》)

新华社资料图

我们正在快速进入“识别技术”时代。一些人连指纹识别还没有搞懂,“刷脸”技术就来了。不少人还不习惯“刷脸”,声纹识别又进入我们的生活。说不定下一种识别技术正走在研发路上。

日益增多的识别技术究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变化?

传统的普及最广的识别手段是密码。但在高科技时代,密码的安全性在变弱,使用起来也挺麻烦。于是,以指纹识别、“刷脸”、声纹识别为代表的自动识别技术,由于在安全性、准确性、便利性等方面拥有诸多优点,刚一出现很快进入了多个领域。

以新出现的声纹识别为例,除了进入金融领域外,还正在进入公共安全、智能家居、智慧教育、智能社区等行业。这让相关行业在原有识别技术基础上又多了一种选择。

同时,声纹识别也能促使指纹、人脸识别技术在准确率等方面不断完善提高。

据说,声纹具有唯一性和独特性,识别准确率已超过99%。但与指纹、人脸识别相比,声纹识别有哪些优势和劣势,还有待观察。技术竞争、市场竞争最终必将分出优劣。

需要指出的是,即使出现再多识别技术,也得尊重和保障用户的相关权益。

因为任何识别技术不仅是为采购方服务的,还将与广大用户有关。从指纹、人脸识别技术之前的应用情况来看,至少在用户选择权和安全权益方面还有差距。

如果相关行业在引进声纹识别时忽视用户这些权益,很可能也会被舆论质疑,被用户抛弃。

今年,杭州野生动物园因采用人脸识别入园而被游客起诉,被称为“人脸识别第一案”。原因就在于,园方没有尊重用户的选择权(未注册人脸识别将无法正常入园)、隐私权(存在信息泄露风险)。

该案是个缩影,识别技术应用都面临这些问题。

拿声纹识别来说,已经应用该技术的银行和相关行业,如果用户不愿意或者不方便使用,应用方还有其他识别手段供用户选择吗?比如说有的用户因感冒等原因声音变沙哑,或者是哑巴用户,无法使用声纹识别,相关行业应提供其他选择。

再说安全性。据媒体最近调查发现,人脸信息在网上被公开兜售,5000多张人脸,打包价只要10元。既然人脸信息都会被泄露,那么公众也有理由担心声纹信息被泄露。一旦声纹信息泄露,意味着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财产安全同样缺乏保障。

所以声纹识别技术应用市场有多大,既取决应用方是否尊重和保护用户相关权益,也取决于法律是否规范识别技术应用。

从目前情况来看,这两方面都不理想,“人脸识别第一案”以及人脸信息泄露就是例证。至于法律规范,立法层面仍没动静。

虽然市场监管总局、人民银行确定的《金融科技产品认证目录(第一批)》中包括声纹识别系统,公安部也发布了《GA/T1179-2014安防声纹确认应用算法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标准,但我们仍需要用更完善的法律来规范包括声纹在内的识别技术应用。(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派
责编 | 吴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