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的洋娃娃,都是如何“养育”的?
2019-11-25 15:11 羊城晚报 原创
究竟是怎样一个群体,喜欢“养育”仿真娃娃?

值班主播 | 羊城晚报记者 郑紫薇

一位年轻女性抱着“婴儿”走进地铁车厢。坐着的男人马上站起来给她让位。她坐下,手臂保护着“婴儿”,深情地看着他。那BB好像睡着了,动也不动。过了一阵子,女人用手逗弄孩子的嘴唇,但他还是不动。

眼利的人渐渐发觉,那个孩子根本不会动,没有生命体征……大家开始感到不安,不免偷偷再看几眼——他们惊讶地发现,那是个仿真度极高的洋娃娃。

儿童都喜欢玩洋娃娃,女孩子尤其如此。我几岁大时也常常拿着一个便宜的塑料娃娃,好像她是我的女儿。但我没有研究过玩洋娃娃的心态,只记得童稚时有个娃娃能带来某种安慰和荣耀,可以学着照顾她,帮她换衣裳、梳头发、擦脸庞,但心里很清楚那是个玩具。

后来,好莱坞电影里拍了好些用洋娃娃做主角的恐怖电影,使人对洋娃娃生畏,渴望得到洋娃娃的小朋友似乎就少多了;而无数更新鲜、更有益的玩具也相继兴起,玩洋娃娃才不那么盛行。

不过,近几十年来,芭比娃娃和椰菜娃娃仍有过热潮,只是如今代之而起的,是仿真度极高的硅胶婴孩,而这些硅胶娃娃竟然是成年女性的新兴玩意。

这些“婴孩”不全然由工厂生产,工厂只造其基本身体形态,但他们造得十分精细,上乘的产品,连脚趾都可以逐一挪动,娃娃的五官和脖子上的皱纹、掌纹、头发等,则由个别的“艺术家”逐笔画上,因此每个“孩子”都与众不同,也卖得很贵。

这些“艺术品”每每送到买主的家,都有“开箱”仪式,好像买主真的生了孩子,邀亲朋到她家来聚会拍照,或录像留念,甚至通过网络直播,以飨网上粉丝。

之后,“妈妈”就要天天照顾这个买来的“娃娃”。娃娃有名字、有重量、有“出生”时的数据,样子和真的婴孩几乎没有什么分别,妈妈的手轻轻点拨,孩子就会“动”,喂奶时嘴唇会一下一下地“啜吮”——只是他不会长大。

妈妈要给它喂哺,要换尿片,要定时起床抱它,否则你就不配玩这种娃娃了。当然,她还要花钱给娃娃买新的衣裳、帽子、鞋子和玩具,不断为它加添衣物玩具。这当然是生产商精心布的局。你一旦“入局”,花费可大了。

这些娃娃永远处于你最喜欢的某个特定幼孩的年纪和状态。假如你不喜欢初生婴孩,你可以选择四个月、六个月、一岁半、两岁……总之,什么年纪和相应的体积都有,衣物配套一应俱全,最重要的,是你必须买一张真实尺码的小床给它。很多女性就把这样的一个“儿童”养在家里。

她们部分是有孩子的,那娃娃是一家人的玩具——不,是他们的家庭成员。你只需给它买日用品,这样的孩子不用教育、不必给食物、不会生病,也不会哭闹得让你抓狂,是个毫无麻烦的宠物。如果一个不够,你还可以买“双胞胎”,甚至“连体婴”,或者买几个不同年龄的放在一起,当作表兄弟姐妹。

玩这些“婴孩”的妈妈,会为“孩子”编毛衣冷帽,会交换“孩子”来“养育”,会在网上彼此赞美对方的“儿女”有多可爱,大家都很有爱心。网上且有文章,说养着这样的一个“婴孩”会增加“母亲”身体里的催产素,使女性觉得舒服好受。

也有人说这是训练未来母亲的最好方法。更有人指出,假如某位母亲失去了真孩子,这些“婴孩”可以抚平她心灵的伤疤,乃情绪良药云云。听说也有母亲用它们作为真孩子接受将临的弟妹的。这些论述,只说好的地方,估计都是玩具商找人写的。

不过,我想到这里,心里竟然有点寒意。毕竟,如此仿真的娃娃不是真的娃娃。(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 2019年11月06日A12版
作者 | 胡燕青
题图 | 资料图,图文无关
责编 | 郑少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