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时可全球通达?中科院院士包为民发布这项太空运输构想!
2019-11-19 20:07 羊城派 原创
中国正在形成地月空间“航班化”的运输能力,杨利伟:希望更多的民营企业加入太空经济。

文、图/羊城派记者 李钢

地球上任意两点之间,只需要一个小时就能到达。17-19日,“2019太空技术和平应用(健康)国际研讨会”(简称“珠海国际太空大会”)在珠海召开。在大会上,中科院院士包为民发布“1小时全球到达”的太空运输构想。而出席大会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杨利伟则表示,希望有更多的民营企业能够加入到太空经济中。

地月空间经济区:2050年将达93万亿人民币体量

根据“1小时全球到达”构想,将通过宇航技术把人或货物送上亚轨道空间,再通过亚轨道飞行回到地面,实现从地球上任何地方抵达任意点,都可在1小时内完成。

包为民介绍说,要建立高可靠低成本的航天运输系统有很多基础问题需要攻克和解决,同时它还有很多运营的问题。航班化的运输系统是发展高可靠低成本航天运输系统的一个目标。目前,航班化的系统课题组通过研究聚焦了三个方向,一是一小时的全球到达的运输系统,二是天地往返的运输系统,三是空间转移的运输系统,由这三大系统组成。

包为民指出,国内的太空技术的探索集中在进出空间、利用空间、开发空间三大领域的攻关。为实现2045年航天强国的伟大愿景,中国正在形成地月空间“航班化”的运输能力,高效推动空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全面形成地月空间经济区。根据地月经济带的构想,地月经济总产值在2030年、2040年、2050年将分别达到5万亿元人民币、19万亿人民币、93万亿人民币的体量,而高可靠、低成本的航班化的运输系统是开发地月空间的基础。

演讲嘉宾

美国高盛银行(Goldman Sachs)预测,未来20年,全球太空经济的总量在数万亿美元。国际宇航科学院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到2045年,全球进入空间轨道的任务规模达17万吨,其中97%集中在地月空间。 

太空经济:太空技术已经触手可及

据国际和平联盟(太空)执行主席王天怡博士介绍,太空技术无国界、高边疆、触手可摸,方便面、冰淇淋、微波炉、信用卡使用系统、电视转播、互联网等,都来自太空技术。目前,太空技术正在健康、教育、工业、农业,林业、环保和灾害预防等领域广泛使用。本届大会选题于太空技术和平利用,是科技改变生活、科技推动和平的努力和探索。   

王天怡

国际宇航联合会副主席、中国宇航学会副理事长杨保华看来,国际太空经济由三大特点,一是总量大,二是增速快,三是雨后春笋般地涌入新的领域。据美国航天基金会发布的一组数据,2018年全球太空经济的总量已高达4147亿美元,其中,政府项目占比20%左右,商业航天政府预算占20%,商业航天的收入占比80%。世界太空经济已进入商业航天主导的新时代。

而近四年间,全世界太空经济增长了1.6倍,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0%,远远高于全球的增速。随着商业航天的勃兴,大量的新项目、新机构、新的增长点如雨后春笋一般涌入航天领域。

本届珠海国际太空大会上,中国遥感应用协会智慧产业创新联盟发布了基于通信、导航、遥感于一体的空天地海栅格化智慧遥感空间信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蔚蓝计划”。据该联盟秘书长张长江介绍说,这是一张感知地球、保护地球、造福地球的智慧网,将服务于政府、企业和民众,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杨利伟: 希望更多的民营企业参与太空产业的发展

中国航天英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杨利伟也出席了本次珠海太空国际会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表示,希望能够搭建起国际性的交流平台,互相增进了解,让更多人了解国家的航天事业发展。

杨利伟

他表示,他去年参加了首届珠海太空国际会议,在规模、人员、内容上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和进步,能够为各个国家之间搭建一个国际性的交流学习的平台。听了一些报告后,也很受鼓舞。

同时,他还希望,在将来不仅是“国家队”的力量,而是会有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参与到太空产业的发展中去,在航天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很多的航天科技都已经转化落地到民用领域,而将来中国要进行建设的空间站,实际上也将承担起国家级实验平台的功能,更多的科学实验、科学成果都将在太空中进行。

杨利伟还透露,自己目前在做技术管理工作之余还在做科普教育工作,希望能够通过努力,让更多的孩子们在小时候接触到更多的航天知识,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派
责编 | 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