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些华侨华人表示要“架桥”出力
2019-11-13 18:42 羊城派 原创
参会嘉宾纷纷表示,愿发挥自身优势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文/羊城派记者 侯梦菲 谭铮 蒋隽 柳卓楠
图/羊城派记者 汤铭明(署名除外)
视频/羊城派记者 梁栩豪

11月12日,首届华侨华人粤港澳大湾区大会在广州举行。会上,广东向参会的华侨华人代表展示了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实力、创新活力和人文魅力,真诚邀请他们参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参会的华侨华人也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积极献言献策。

羊城派记者专访了来自商界、学界的参会嘉宾,他们纷纷表示,愿发挥自身优势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范群:
大湾区具备后发优势,应集聚更多海外人才

范群

30多年学习、就业、创业在湾区,广州市威格林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广州硅谷科技园有限公司总裁范群和“湾区”格外有缘。

1987年,范群到美国纽约湾区学习,取得博士学位后,又在旧金山湾区就业;2010年,范群选择归国创业,现在又赶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纽约湾区是以金融产业为主,旧金山湾区是以‘金融+科技’产业为主,而粤港澳大湾区则包含金融、科技、制造业等产业,产业形态丰富。” 2010年,范群选择回国创业的时候,国家尚未提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他说自己是幸运“撞到”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怀中。

范群认为,与世界上其他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体量最大、人口最多,具备后发优势。不过,尽管粤港澳大湾区的五大战略定位比世界其他湾区更丰富,但也要看到目前每个定位都还没有做精。

“这就需要集聚更多高层次人才,尤其是海外高层次人才,来支撑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范群说。

如何更多地帮助像他一样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归国创业、就业?范群早有布局:2017年,广州硅谷科技园开始动工,今年年底园区的土木建设工程即可完工。“园区建设的7栋大楼约30万㎡,可以入驻300至500家企业,容纳约2.5万人就业、创业。”

他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海外高层次人才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平台,他作为“过来人”,也愿意为更多“后来者”提供创业、就业的便利。“我愿意发挥自身优势,将不同的资源、人才集聚到产业园,为大湾区建设贡献一份力量”。(侯梦菲)

陈灼刚:
侨胞“架桥”,引进国外优质医疗资源

陈灼刚

在美国摸爬滚打39年的陈灼刚是休斯敦著名的华侨企业家,是华人华侨在海外拼搏创业的典型代表。1990年,他创建了亚美投资集团,并任董事长兼总裁,目前还担任美国德克萨斯州广东总会主席、休斯顿中国人活动中心主席。

此次受邀参加首届华侨华人粤港澳大湾区大会,他带着期待和建议而来。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塑造健康湾区。对此,陈灼刚希望通过本次大会,能将休斯顿优质的医疗资源引进到广东,并将其打造成为广州的一张城市名片。

陈灼刚说,他常年在国外,发现每一个国际大都市都有自己特定的名片,比如:纽约是金融中心,洛杉矶是电影文化中心,旧金山是高科技中心,休斯顿是医疗航天石油中心……

他认为,过去广州是中国对外出口的窗口,享有中国国际贸易中心的称号,但随着国际贸易的变化,对地域中心的需求逐渐减弱,广州必须根据自身的优势寻找下一个可以持续发展的目标。

陈灼刚认为,广州在气候、文化、交通、饮食等方面拥有独特的优势,建议广州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机遇,发挥优势发展医疗、健康卫生以及疗养产业。

“作为身在海外的广州人,我也愿意为广州的发展做自己的贡献。”陈灼刚说,他所居住的美国休斯顿是世界医疗中心,他愿意协调帮助把休斯顿的优质医疗资源和项目带到广州。(侯梦菲)

孙大文:
人才振兴,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弯道超车

孙大文。受访者供图

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院士、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波兰科学院外籍院士孙大文建议,粤港澳大湾区在创新人才发展战略上,要注重人才发展的专业化、精准化、流动化、柔性化和可持续化,在国际科技创新的赛道上实现弯道超车,助力粤港澳大湾区问鼎世界湾区之最。

他建议,针对湾区跨制度、跨体系的特色,培养“湾区通”专业化人才,助力大湾区顶层设计的科学规划与具体方案的精准实施;围绕大湾区重点产业、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针对湾区内成员优势要素的差异,精准化培养对口人才;

注重人才的流动化培养,推动大湾区人才的跨区域、跨领域交流合作,有助于不同知识和技术体系的交流融合,进一步提升大湾区的整体发展与进步;

针对人才的培养,推行柔性化的考核方式,以更人性化、更灵活的方式进行考核,为人才“减负”的同时,激发人才的工作热情;在人才梯队的新老交替与底蕴传承中,注重人才队伍培养的可持续化,才能继往开来、不断突破,才能永葆湾区的创新活力。(蒋隽)

汤友志:
新机遇之下,粤港澳大湾区可考虑在海外设离岸研究中心

汤友志

生于广州的汤友志,现在名片上的头衔有很多:加中科技联盟共同主席、中国国务院侨办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同时身兼北京、广东、福建、陕西等地的海外顾问等职。

正因为在中国多个省市了解各地科技发展进度,以及当地招才引智的政策,使得汤友志对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有着更深层次的理解。

“从科技创新这个层面而言,北京和上海是科技创新中心。我觉得广东可以借助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机遇,打造中国科技创新产业化的中心。”

在汤友志看来,当前社会大众对科技、创新以及产业化没有清晰的划分。“科研、科学和创新它们是有一定区别的。例如东莞在做的散列中子原,它属于大科学。但如华为、中兴等企业当前在做的,就是创新产业化。” 

汤友志认为,把科研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让技术创新实现产业化,广东有着非常好的基础。

在采访的过程中,汤友志还提到了江苏经验,“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把江苏的产业技术整合起来,把技术产业化、市场化,这对广东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此外,汤友志提到,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新机遇之下,广东还可发挥华侨华人的传统优势,考虑到海外设立离岸研究中心。

“聘请外国专家到中国长时间授课,就我的经验而言,是不现实的。但假设在加拿大多伦多设一个离岸研究中心,外国的专家还是很愿意每个星期都到那里报到研究的。”

他还提到,这样的机构,还能为中国的海外留学生提供科研和工作的机会,“留学生能因此积累更丰富的经验,回国后能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的科技发展”。(谭诤)

胡建章:
在“千岛之国”做华文教育,把中华文化更好地传播出去

胡建章

祖籍广东江门的胡建章在见到来自江门的年轻人时,亲切地用江门话与年轻人打招呼。当得知这位年轻人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时,当即就问:“你是一名老师吗?”

由于常年在印尼推广华文教育的关系,每当听到身边有人从事或学习的是与教育相关的专业时,胡建章总是特别关心。

印尼陆地面积约190.4平方公里,海洋面积约316.6平方公里,是东南亚最大经济体和海洋大国,是世界第四人口大国,在印尼生活的粤籍华人约有1000多万。

胡建章表示,由于历史原因,印尼华文教育断层三十多年。他说:“特别是45岁以下华人,他们不懂华语,中华传统在当时也逐步缺失。”

2004年,印尼重新开放华文教育,胡建章和印尼华人精英、华人社团一起,紧跟政策环境以及华侨华人的需求,创办了小太阳三语国民学校。

他说:“一开始我们也不知道教什么,老师都是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老师,我只能安排舞狮、舞龙还有武术课程。”

此后,在国务院侨办的支持下,广东省侨办派出了大量的华文教育志愿者,支持印尼的华文教育工作。在胡建章等当地华侨华人的努力下,逐渐有印尼华裔来到广东的暨南大学、广州大学、广州幼儿师范学校等学习。

随着中国在海外的国际形象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印尼本地人来到中国学习。据胡建章介绍,已经有十多万印尼华侨华人和印尼本地人到中国求学。“他们在这里学中文、学中华文化。我觉得让他们把中国的故事带回自己的国家,那是最好的传播。”(谭诤)

黄盾斌:
喝下粤港澳大湾区“头啖汤”

黄盾斌。受访者供图

加拿大中华总商会副会长黄盾斌尝到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头啖汤”。今年3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后,黄盾斌便开始在东莞动工江夏数码与航空制造项目。

该项目是2019年东莞市重大项目,是以制造飞机配件为主的先进制造业,占地38.54亩,初期投资3.02亿元,年产值预计达5亿元。

他告诉记者,东莞是自己的家乡,在国外很多年一直想要为家乡做点什么。国家规划了粤港澳大湾区,正好是一个契机,所以就毅然决然在家乡投资。

他还表示,在加拿大那边,有很多名校人才有想法和创意,但在国外却不能实践落地。粤港澳大湾区有很多人才引进政策,而且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可以帮助孵化他们的想法和创意。

“所以我会在这里办企业办项目,吸引海外人才来大湾区发展,为这里带来新的理念和想法,同时实现他们的理想,实现共赢。”(柳卓楠)

(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派
责编 | 吴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