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读36本!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怎么学?怎么教?
2019-11-12 21:05 羊城派 原创
一是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二是教给孩子读书的方法

文、图/羊城派记者 蒋隽

没有网络通讯系统,妖怪们怎么都知道“吃了唐僧肉长生不老”?黑熊怪是最文雅、有孝心的妖怪?如果在小说的第99回给即将完成取经任务的孙悟空两个选择,去西天受封成佛,或回花果山逍遥自在,悟空会选哪个?王维错误地出现在了《西游记》里,是真的错了还是别有深意?假猴王六耳猕猴其实就是孙悟空自己?沙和尚是玉帝派来监督取经人的?师徒四人各自的心魔是什么?……这些惊人问题,是广东实验中学荔湾学校初一的孩子们,在读完语文教材要求必读的《西游记》之后提出的问题。

9月开始,全国中小学统一使用统编版语文教材。初中语文最大的变化是整本书阅读,三年要读36本,整本书阅读怎么教?怎么学?广东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广东实验中学荔湾学校执行校长丁之境告诉老师和同学们,如何化艰巨任务为手到擒来。

黑熊怪是最有文化和孝心的妖怪?

“虽然黑熊怪很丑、很黑,但我认为他是《西游记》里最文雅的妖怪,一个有文化、有孝心的妖怪。”在广东实验中学荔湾学校特级教师丁之境的语文课上,一位同学站在讲台上,一边播放自己做的PPT,一边向同学们分析论证:

第一,书中对他洞府描写的用词跟其他妖怪老巢都不一样,不是怪石嶙峋、黑云蔽日之类,而是“鸟蹄人不见,花落树犹香,遇过天连青壁润,风来松卷翠屏张”等,是特别明媚、明朗的一座山,连洞口的绿植都是文人雅士喜欢的洁净高雅的植物。

“而且,他抢到袈裟之后想搞一个‘佛衣会’,非有品位的妖怪不能如此作为。还有,他写给金池长老的邀请函,用字典雅,文人气扑面而来。”

“黑熊怪说,佛衣会的举办的日期是‘母难之日’而不说‘生辰之日’,记挂着生他受苦的母亲,难道不是一个有孝心的妖怪吗?正是这个妖怪太与众不同了,连观音菩萨都喜欢,最后把他收去守后山了。”

一个初一孩子的能这样细腻、有想法、有逻辑的解读、分析一本书,不正是已得了阅读三味吗?

初一上学期必读的整本书是《朝花夕拾》和《西游记》,每本半学期。从9月开始,丁之境开始带着同学们读《西游记》,从一开始同学们连“孙悟空是不是石头里蹦出来的”这样的问题都会答错,到提出、论证“如果在小说99回给即将完成取经任务的孙悟空两个选择,去西天受封成佛或回花果山逍遥自在,悟空会选哪个?”这种有深度甚至带点哲学思考的问题,不过短短2个月的时间。

师生是如何做到的?

初中语文教材新变化

整本书阅读、经典阅读

对于初中生来说,统编版语文教材有何变化?

首先,统编教材中整本书阅读、名著阅读的地位提高了。“名著阅读以前放在语文教材的附录,现在放在单元,变成单元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位置的变化代表着地位的提高,以前有老师就会觉得附录上的内容是可教可不教的,现在放单元了,不再是附属内容,而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就必须认真对待了。”丁之境说。

其次,阅读量增加了,每学期要求必读书目2本、自主阅读4本,三年就是36本。例如,初一上学期的必读书目为《西游记》、《朝花夕拾》,自主阅读为《湘行散记》、《白洋淀纪事》、《猎人笔记》、《镜花缘》;初二上的必读书目为《红星照耀中国》、《昆虫记》,自主阅读书目为《长征》、《飞向太空港》、《星星离我们有多远》、《寂静的春天》。

第三,教材增加了阅读方法的指导和专题探究。例如《西游记》,教材给出的阅读指导是“精读与跳读”;《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海底两万里》:快速阅读……因此,家长、学生们别害怕,紧跟教材,学生会掌握各种阅读技巧与方法,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

三位一体阅读

一学期两本书的教与学,语文课课时够用吗?别着急,好消息是,每学期的课文篇目从原来的30篇减少到了现在的24篇。

“如果一学期只教孩子读30篇课文,就算每篇都认真精讲,就算老师细嚼给学生,对学生阅读能力等语文素养的提高是远远不够的。新教材的编写者应该也看到了这个问题。”丁之境解释,统编版语文教材构建了一个从教读课文、到自读课文、再到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每个单元有1到2篇教读课文,老师教学生读,重点是教学生阅读方法;单元还会有一篇自读课文,老师指导学生用教读课上学到的阅读方法自己读;最后拓展到课外的整本书阅读,整本书阅读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有效补充。”

目前的网络时代,孩子阅读呈现浅显化、碎片化、狭窄化倾向,新教材提倡整本书阅读、接近经典也是为了抗衡这些倾向,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提高整体国民素质。

二个问题、一个前提

教材变化清楚了,从老师到学生,面临的两个问题:一是如何让孩子读,而且是喜欢、开心地读?二是老师怎么教?多年来老师们习惯了一篇一篇教课文,整本书阅读怎么教?语文课也不可能天天只给学生读一本书,还有,怎么保证学生课后读了没有、读到什么程度?

丁之境认为,整本书阅读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有二:一是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孩子爱上阅读,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让绝大部分孩子经过中学的语文教育,能够将阅读作为终身的生活方式”;二是教给孩子读书的方法,帮助他们解决阅读碎片化、理解浅显化、只简单追逐故事情节等问题。

丁之境强调,整本书阅读的目的是为了涵养学生性情,为孩子的精神成长奠基,所以对家长、老师、学生都有一个前提要求:不能功利化,不能盯着考试。“整本书阅读如果又对准考试了,又走到应试的怪圈里,那绝对是件很悲哀的事情。整本书阅读的功夫主要在课外,核心是让学生把书读起来,老师可以适当上点阅读交流分享课,通过任务驱动、多元共读等方式,让孩子爱上阅读、学会阅读,成为有终身阅读习惯的阅读者。”

整本书阅读纳入考试

整本书阅读也正在逐步纳入中考、高考的考试范围,出题方式也在逐渐改变。丁之境介绍,近年来广东省中考省卷“名著阅读”的题目越来越灵活,“以前通过背老师归纳的复习要点,基本上就可以应付考试了,但现在必须是认真地读了整本书并有所理解,才能答好题。”例如去年的考题:《水浒传》108将聚义梁山的原因有多种,请结合原著,写出其中的四种及对应的一个人物。这样的题目代表着未来的考试趋势,不认真读书仅仅靠死记硬背肯定是应付不了的,不仅要读而且还要掌握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对整本书阅读进行考查,其目的也是促使学校、家庭和学生真正重视阅读,特别是让学生真正感受和领略文字、书籍的美。

方法论

回到开始提出的问题,整本书阅读怎么教?怎么学?看语文特级教师是怎么做的。

三部曲

读《西游记》之前,丁之境给学生上了一节导读课,“让孩子对这本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调动学生的浓厚兴趣,再指导一下阅读方法,然后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去读。”

他规定学生每天课后读三个回目,“全书100回,一个多个月肯定能读完。”每天的语文课,他会拿出5~10分钟,进行《西游记》的阅读交流分享。

前三周的阅读交流以老师主导为主,“我设置一些有趣的小问题,让学生回答。其目的一是检查孩子们是否认真读书,二是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孩子们对《西游记》的好奇。”比如孙悟空是不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大部分孩子都答是,结果再仔细看,书里写的是“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石猴”。由此,孩子会发现原来读原著和看电视连续剧是不一样的,原来自己的阅读是那样的不仔细。

光读得仔细不够,还要学会思考。第二天,丁老师再问:孙悟空撑着木筏漂洋过海到南部赡洲地界,在这里流浪了多少年?在找到菩提祖师之前的这些年,他靠什么为生,他可能会遭遇什么?到了灵台方寸山,拜到菩提祖师门下多少年,师父才肯教他法术?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逐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原来孙悟空和我们每个人一样,从孙悟空的身上我们可以读出生命成长的艰难和复杂,从孙悟空身上可以看到自己成长的影子,并深深感动。这样的阅读,将读书与自己的人生和生活联系,这样的阅读才是真正有意义的。

三周之后,不再是老师主导,而是全班交流阶段。丁老师开始进行“慧眼看西游”课前分享活动,每天一个学生,提出自己读《西游记》的困惑、问题,大胆猜想,结合原著进行论证,最终形成自己的结论,做成PPT,到讲台上讲给全班听。

比如一位同学提出的问题是:那个没有网络手机的时代,为什么妖怪们都知道吃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书里全篇没有交代过。于是他提出了三大猜想:神仙的宠物们化作妖怪下凡传播的、唐太宗举行的水陆大会天下皆知口耳相传的、如来观音故意放出风声为后面的81难做铺垫。

经过一个多月的交流分享,班里几乎每个同学都对《西游记》有了自己的心得体会,提出、论证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深。例如“王维错误地出现在了《西游记》里,是真的错了还是别有深意?”、“假猴王六耳猕猴其实就是孙悟空自己”、”沙和尚胸前的九个骷髅是唐僧前九世”、“沙和尚是玉帝派来监督取经人”、“师徒四人各自的心魔是什么?”等惊人问题。

“孩子们在阅读交流中,不知不觉中学会了发现问题——进行猜想——分析论证——得出结论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这种思维方法不单可以用于阅读,也可以迁移到其他学科的学习,甚至是今后的专业研究上,这是可以终生受益的。”丁之境说。

推升一把

当学生的阅读渐入佳境,有了兴趣和自己的思考后,老师会组织专题探究和交流,把整本书阅读推向深入。比如丁之境会用一节完整的语文课来跟同学们讨论一个主题,讨论的题目经常是事先征集学生的想法,全班投票产生的。”

比如“给即将完成取经任务的孙悟空两个选择,去西天受封成佛或回花果山逍遥自在,他会选哪个?”这个问题就是学生提出的,并且激发了班上孩子们的探究热情,同学们分成了两派展开辩论,自由辩论环节各抒己见,热闹非凡。虽然各自意见不同,但最终学生们从孙悟空的选择这个命题中读出了孙悟空本我、自我、超我的成长历程,将阅读推向思辨与哲学层面。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还学会了团队合作、尊重他人的不同观点,如何进行学术探讨和论辩等。

阅读方法,本本书不同

对于基层老师们头痛的怎么教,丁之境指出,整本书阅读的关键是老师首先要把书读起来。

“老师不读书,想培养学生读书,那基本是不可能的。”丁之境说,老师要喜欢阅读、会阅读,要有自己的阅读见解。阅读兴趣的激发、阅读深度的引导,是在老师与学生对文本的交流中形成的。”

无疑整本书阅读教学对老师的要求提高了,老师也需要学无止境的修炼,老师不但要读这些原著,还要去读一些名家的点评、鉴赏等,扩大自己的阅读视野,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提升自己的阅读鉴赏能力。

而且教材规定必读的12本书,读法本本不同。例如《西游记》是精读与跳读,遇到不懂的字、深奥的文言诗词或描写,可跳过去不求甚解,不影响整本书的阅读。《红星照耀中国》是学习对纪实文学的阅读。语文老师要根据每本书的特质,来制定适宜地阅读方法指导。

案例:鲁迅怎么读

遇到学生难以理解的书怎么办?鲁迅的《朝花夕拾》就是本学期初一孩子们要面临的挑战。教材上关于这本书的导读,题目就是“消除与经典的隔膜”。丁老师打算一开始先告诉同学们,读不懂鲁迅是很正常的,因为接近鲁迅是需要时间和阅历的,先安抚同学们的畏难情绪。

他对此书的阅读规划是:第一阶段是自由通读,不带任何任务,只需要把书从第一页看到最后一页,读不懂也没关系。第二阶段是撰写综述,给每一篇文章写一百字左右的内容概括,并记录自己的阅读困惑。第三阶段是攻坚克难,让每个学生选取一篇觉得最不懂的,自己想办法读懂,比如求助于父母专家,借助网络,和老师同学交流等,读懂后写一篇读书笔记,回答三个问题:阅读困惑是什么,现在读懂了什么,用什么方法读懂的?第四阶段是全班分享交流,进行生生交流和师生交流,让学生对《朝花夕拾》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比如这本书呈现的是:两个世界,回忆中的世界和身处的现实世界;两个视角,儿童视角和成人视角;两种心境,痛苦与孤独,所以回到故乡和童年的记忆里寻找情感的抚慰和精神的寄托。(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派
责编 | 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