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故事应该怎么讲?传媒学者们这样说
2019-11-11 20:45 羊城派 原创
广外新闻学院举办“一带一路”中国国家形象对外传播平行论坛

文、图/羊城派记者 张璐瑶
通讯员 姜熙 实习生 戴丽娜

11月9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智库论坛(2019)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州国际城市创新传播研究中心共同承办其中一场平行论坛,探讨“一带一路”中国国家形象对外传播。

中国故事应该怎么讲?怎么在故事中传播中国国家形象?论坛上,来自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暨南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广州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高校的传媒学者,围绕“一带一路”与中国国家形象对外传播的新问题与新思路展开热烈的讨论。

什么是国家形象?个人、群体或机构,谁对国家形象影响更大?国家形象构建和传播中,新闻传播专业起到什么作用?新闻媒介又起什么作用?论坛上,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院长隋岩首先抛出了一系列的疑问。他认为,研究国家形象对外传播既要有宏大的叙事,又要关注细小的环节。微小的个体,也是国家整体形象的体现。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传播国家形象的重点是寻找差异性,而不应该是“空对空”的传播。

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尹韵公提出,国家形象是动态的,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新中国70年,中国的国家形象在不断变化,特别是近年来,中国的国际形象有很大的变化。未来中国塑造国家形象,要把国内事情做好,坚守道义制高点,科技上走在世界前列,建立中国话语体系。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以锦认为,对外传播,既有主流媒体,也有商业平台的力量。在智能化时代,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展开传播更有效果;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体制内专业媒体或者体制外自媒体,都是全媒体传播的一份子,合力传播才有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教授以大湾区城市群的情感传播为主题,强调情感传播正在成为城市传播乃至国家形象传播的一种新方式。他指出,城市外宣和国际传播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文化和情感的交流。因此,要推动多元主体共同生产城市故事,实现个体/群体与城市的情感连接,提升城市的价值表达和意义阐释,通过网络平台构建生活互动和体验等。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罗坤瑾分析了中国崛起大背景下,西方“他者”视角下的话语体系演变。她认为,要重构负责任大国形象的话语传播秩序,强调命运共同体,谋求合作共赢的多元话语体系。

“我们要讲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北京下的中国故事。”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广州国际城市创新传播研究中心主任侯迎忠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他认为,用新媒体、互联网平台来讲中国故事,特别是关注普通老百姓的故事,传统主流媒体已经在做出改变。“这种话语方式的转变是润物细无声的,它不是传统的宏大叙事,而是用新媒体的平台,关注百姓视角,用这种方式去讲故事,更容易被接受、被认同。”

据悉,本届21世纪海丝智库论坛(2019)的主题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高质量发展”。会议邀请了国家发改委、中联部、外交部等部委领导,广东省政府、省政协相关领导,以及来自海丝沿线30余个国家和地区共计300余位政府官员、驻穗总领事、专家学者、中外智库代表、企业精英与友好国际组织代表参加。(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派
责编 | 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