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羊城派记者 符畅
通讯员 魏星 黄月星 袁友芬
图/ 潘亮 杨千帆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服务号
11月11日,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迎来了120周岁生日。当天上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建院120周年改革发展研讨会在本部院区举行,并在南沙、鹤洞两个分院区设置分会场。
会上,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曹杰回顾了医院从城西方便所到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沧桑砥砺、自强不息的奋斗历程。他说,120年来,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传承和发扬“仁心仁术 方便为怀”的精神,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医疗技术、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国家、省市的医疗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他表示,120周年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里程碑,医院正在以省登峰计划和高水平医院建设为契机,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展望实现市一人梦想的美好未来。
广州医科大学校长王新华教授细数了广州医科大学与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结下的深厚友谊与历史渊源。1958年,时任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姚碧澄筹建了广州医学院(现广州医科大学);1997年,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正式挂牌广州医学院附属市一人民医院;其后,更有众多科主任兼任广医教学任务,为广医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为广医的创办、发展发挥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
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唐小平指出,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是广州百姓最熟悉、最信赖的医院之一,“十三五”规划实施以来,医院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综合服务能力方面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他希望医院能在前沿医疗技术研究、集聚高水平人才团队上继续努力,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健康广州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广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刁爱林表示,希望市一医院以建院120周年为新起点,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健康中国战略,抢抓机遇、奋勇争先,推进高水平医院建设,为广州市民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在服务健康广州建设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华南理工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高松教授表示,希望双方继续强强联手,进一步汇聚学科精英,形成学术团队,科学统筹资源,迅速凝成合力,把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华南理工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建成国际一流水平的医院。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段宇飞提出,希望医院继续深入推进卫生健康体制改革,奋力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取得新发展。为广东奋力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打下更加坚实的健康基础。大会上还播放了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建院120周年形象宣传片,这是建院120周年筹备工作中的四项医院文化成果之一,此外医院还续编了医院院志(1999—2019)、汇编了《时光流韵——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建院120周年纪念文集》、精心编写了《榕荫——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120周年纪念画册》,凝练传承市一精神。
另外,针对未来市一医院如何实现更高水平发展等问题,记者专访了曹杰院长,具体问答内容摘录如下:
问:去年9月25日,《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高水平医院建设方案(2019-2023年)》出台,并提出举全市之力把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打造成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高水平现代化研究型综合医院。那么,如何看待市一医院从临床型医院向科研型医院的转型?
答:有人可能会把“科研”和“临床”对立起来,认为搞科研的人不会看病,看病的人不会搞科研。转型的确要承受巨大的压力,但通过一年的实践,我发现这样的担心是多余的。如果我们再不走研究型医院的路,医院的发展会受到阻碍。对任何一个医院来说,临床都是基础,如果说看病是“本”,那么科研则是“魂”。这个“魂”可能是隐性的,也可能是显性的,但一定是医院发展的动力。
问:未来市一医院有哪些主要发展方向?
答: 医院发展,人才是第一位。市一医院引进了来自哈佛大学医学院、美国密歇根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等单位的一批优秀专家作为特聘/客座教授。目前,与医院签订协议并在协议期的特聘教授有26位,客座教授有9位。已达成聘用意向待签约的特聘/客座教授有23位。通过柔性引进高、精、尖系列的专家型教授传、帮、带,进一步提升该院临床医疗、科研、教学等水平,智力助飞医院发展。除了将高层次人才“引进来”,市一医院还特别重视对内部人才的培养。
2012年,市一医院出台在职人员出国(境)研修管理办法,其后共投入专项经费和支出约2000万元,派出出国(境)研修人员83人、访问学者69人、高级访问学者(业务科室主任)14人,分别赴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研修。2013年医院出台后续学历(学位)教育管理办法,至今共推荐221人次攻读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
下一步,市一医院将重点打造人才引领工程,构筑广东省医疗人才高地;聚焦医学发展前沿,打造从基础到转化的一体化创新平台;充分利用华南理工大学“双一流”高校平台,使医院成为高素质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
第二,教学相长,教学也是医院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2017年医院挂牌华南理工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与华南理工大学医学院携手发展临床医学教育与科研。目前,该院在院博士生导师39名,硕士生导师118名,其中华南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9名,硕士生导师43名。
每年在院学习的研究生人数达200人以上,形成了涵盖本科-研究生-毕业后医学教育-继续医学教育的完整医学教育培训体系,拥有完善的教学管理体系和良好的师资队伍,是广州医科大学、南方医科大学等高校的教学实践基地,华南理工大学和广州医科大学硕、博士培养基地,暨南大学医学院、南方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基地。下一步,医院将更好地依托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医科大学等平台,通过教学推动科研和临床发展,这也是实现医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部分。
第三,学科核心技术,也就是医院的特色和“拳头”技术。我们很欣慰地看到,市一医院的一些学科和新的科研技术正慢慢崭露头角。例如医院2012年起开展亲缘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再障,是华南地区开展时间最早、数量最多的医院;2016年在华南地区率先引进粪菌移植技术,中国第四家粪菌紧急救援应急库落户医院,等等。第四,文化的传承。
如果光是医院的领导班子“跳舞”,大家站在旁边看,这支“舞”是跳不好的,必须要有观众鼓掌、营造良好氛围,才能跳出优美的“舞蹈”,全院的凝心聚力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要提升医疗服务人文内涵,彰显医院一百二十年来“方便为怀”的气度,建设高水平有温度的医院。
问:在国际化医院建设方面将如何发力?同时,如何更好服务本地的群众?
答:国际化医院建设方面,首先品质要和国际接轨,医疗技术、治疗理念要与国际指南保持一致;
第二,人才的流动和交流,我们有很多赴国外研修的优秀骨干,不仅将国外的先进理念带回来,还发挥桥梁纽带作用,邀请国外的资深专家到国内开展讲座,甚至成为我们的客座教授;
第三,国际化的管理理念。对医院学科的发展,一定要保持开放、开明的态度;此外,硬件设备、院内环境等都要朝国际化方向努力。
本地化服务方面,最关键是“留住”病人。市一医院地处老城区,老年病患者较多,为提升就医体验,特意设置了老年人专用自助服务机,并安排志愿者为老年患者服务,并在号源最抢手的内科门诊开展二次报到,提高就诊效率;在就诊高峰期,党员开展志愿服务,改进就诊秩序。今年8月1日,市一医院还正式引入4名医务社工,开展门诊志愿服务、术前术后安抚等项目,为患者、家属及医务人员在生命关怀、心理辅导等方面提供帮助。此外,市一医院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帮助病人更科学地认识疾病。这些都是“留住”病人的重要手段。(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派
责编 | 陈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