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表演艺术大全》之“做打卷”11月23日首发
2019-11-11 08:39 羊城派 原创
该文化工程被誉为“传承活态艺术遗产的文化壮举”

文/羊城派记者 黄宙辉

11月10日,记者从《粤剧表演艺术大全》首发系列活动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粤剧表演艺术大全》之“做打卷”将于11月23日晚在广州首发。《粤剧表演艺术大全》被誉为“传承活态艺术遗产的文化壮举”,备受国内戏曲界尤其是粤剧界所关注。

图为参加新闻发布会的嘉宾们合照

首次编写粤剧舞台常用官话字典

粤剧是广府文化、岭南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瑰宝,收集、整理和记载珍贵的粤剧表演艺术史料和资源,是件非常重要的大事。

《粤剧表演艺术大全》的编纂项目于2017年6月启动,编纂人员对粤剧表演艺术进行追根溯源的发掘和梳理,运用现代科技的手段,以图、文、音、像结合的形式,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翔实反映粤剧表演艺术的整体面貌,把粤剧近百年来最有特色的表演形式记载下来,为粤剧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扎实可靠的基础。

《粤剧表演艺术大全》主编倪惠英介绍,《粤剧表演艺术大全》具有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数字化的特色,同时具有史实性、示范性、观赏性的作用,更有助于内容的展示。它是一部名副其实的辞书、工具书、教科书。值得一提的是,编纂人员发扬创新精神,下功夫编写了粤剧舞台常用官话字典,这在粤剧辞书和工具书中尚属首次。

重现传统粤剧表演技巧和失传绝活

在编委会设置的全书五大卷中,“做打卷”已经完成编纂并出版,其余四卷(唱念卷、锣鼓器乐卷、排场剧目卷、化妆服具卷)也将陆续出版。11月23日晚,《粤剧表演艺术大全》之“做打卷”将在广州大剧院举行首发式,并举办“此物最相思——《粤剧表演艺术大全》首发式晚会”。

图为粤剧大老倌们在表演粤曲合唱《花好月圆》

粤剧的“做、打”是“四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即做功,指演员的身段与技巧;“打”指武打。粤剧的做功主要靠手、眼、身、步、法,行内习惯称为“五法”。而粤剧的武打,将南派武术与引自外省戏曲剧种的“北派”武打熔于一炉,具有鲜明的特色。

图为主编倪惠英在展示《粤剧表演艺术大全》之“做打卷”

倪惠英介绍,在“做打卷”的编纂过程中,编辑部发动了数百人参与示范和演练,通过前辈艺术家的言传身教和青年演员的学习继承,使传统的粤剧表演技巧和失传的绝活得以重现和弘扬。至“做打卷”付梓出版时,共完成了300多套表演程式,摄制了400多分钟视频;撰写了300多条辞条;选用了600多帧图片。

图为彭庆华、王燕飞表演粤剧南派武技

《粤剧表演艺术大全》执行副主编何笃忠说,在抢救一些粤剧程式、功架的过程中,多位七八十岁甚至九十多岁的老艺术家,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绝技绝活奉献出来,“有些是已经失传了,这次被挖掘整理出来,由年轻的演员练出来,非常宝贵”。

留下粤剧表演艺术规范的教科书

《粤剧表演艺术大全》的出版,已引起全国戏曲界的关注,并获得众多专家学者的好评。其中,中国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把这一文化工程誉为“传承活态艺术遗产的文化壮举”。

广东粤剧院党委书记、院长曾小敏认为,“《粤剧表演艺术大全》的编纂,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它把前辈留下的粤剧宝贵财富加以系统、全面的整理,为后人留下一套粤剧表演艺术规范的教科书,对粤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这也体现了粤剧界团结协作的精神。”

广州粤剧院董事长余勇告诉记者,“编纂《粤剧表演艺术大全》很有必要。过去,粤剧艺人传承表演技艺是靠口口相传。现在科技发展,不用科学的方法记录、整理出来,很多宝贵的艺术财富可能会丢失。通过图、文、音、像结合的形式记录粤剧表演艺术,这在全国戏曲界是首次。它对粤剧传承、岭南文化传承,很有意义。”

23日晚去睇粤剧传统例戏《六国大封相》

“此物最相思——《粤剧表演艺术大全》首发式晚会将于11月23日20时在广州大剧院举行。参演单位有广东粤剧院、广州粤剧院、佛山粤剧院、深圳粤剧团、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以及香港、澳门、珠海等地的名家新秀。

演出的节目有传统例戏《六国大封相》;优秀剧目《伦文叙传奇》之“纱巾情”;《花月影》《刑场上的婚礼》的片段;《白蛇传·情》之“水斗”;还有专腔、古腔联唱;传统功架、特技表演;流派唱腔联唱和南派武技表演。值得留意的是,有一些失传已久的绝技绝活,例如“打五件”之挞烂台、高台照镜、高台铲椅、高台大翻飞椅、踩籐牌高台照镜、大翻过八人、溜大索等将在晚会上亮相。在南派武技表演中,将有30人表演的群体南拳,体现整齐、雄壮、昂扬、灵巧的南派风格。(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派
图片 | 主办方供图
责编 | 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