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羊城派记者 周哲
佛山陶艺历史悠久,名家辈出。随着时代发展,传承千年的古老艺术正以新的姿态传承下去。
薪火相传名家辈出
在佛山陶艺界,黄松坚、黄志伟这对父子大师可以说是一段佳话。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黄志伟在他的父亲——同样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黄松坚的影响下接触到陶塑艺术,暗下决心要投身陶塑艺术。十几岁时,黄志伟跟着父亲来到佛山,从此就在这个南国陶都扎根学习。20多年里,靠着刻苦钻研和不断创新,黄志伟的陶艺事业蒸蒸日上。不过,他始终记得父亲对自己的谆谆教诲。黄志伟说,正是有了父亲的指导,自己少走了很多弯路。“一般来说陶艺的传承包括师徒相传、开班收徒、以及现在的职业学校、各种培训班等。”黄志伟表示,在潜心创作之余还会收徒授艺,并奔波于全国各地博物馆,通过讲座形式让更多人了解陶塑艺术。此外,黄志伟还活跃在当地各中小学和高校里。
和黄志伟以“父子、师徒”方式传承不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潘柏林的陶艺之路则是始于自学。23岁那年,他还是水泥厂一名打工小伙,无意间看到陶艺大师刘泽棉的作品《铁拐李》后深受吸引,便决心开始从事陶艺行业。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潘柏林开始收徒。2013年,潘柏林在毗邻南风古灶的石湾陶醉文化街区北纬23度艺术空间成立了柏林艺术馆。他以此为载体,广收门徒,开展陶艺培训、传承创新、理论研讨、学术交流等活动。几年来,他亲自培养陶艺创作人才已有40多人,其中包括封伟民、霍冠华等知名陶艺家,而听过他课程的学生更是不计其数。 2016年年底,广州大学在柏林艺术馆设立研究生培养基地,来自该校的研究生分批前来交流学习。
传承陶艺从娃娃抓起
作为石湾的一所公办初中,佛山市第十四中学的校园里藏着佛山首个校园陶艺美术馆。据悉,该校园陶艺美术馆内收藏和展示了十四中师生及著名陶艺大师的上百件精美作品,其中不乏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黄志伟、封伟民等人的作品。此外,陶艺课早已经纳入十四中的常规课程中。所有学生进入十四中后,都会接触到陶艺。平日,学生的陶艺课也在这个陶艺美术馆上课。据了解,除了固定的陶艺课外,该校还会组织陶艺比赛和夏令营,通过活动形式让学生们了解陶艺、传承本土文化,提升艺术素养。
去年,面积达3000平米的南风古灶全新玩陶艺术中心暨陶艺培训基地正式开幕,并携手多方机构挂牌成立了一系列陶艺体验基地,填补佛山业余与专业陶艺教育市场的空白。据悉,南风古灶陶艺培训基地设有3000平方米教学专用场地,共设置9个专业教室,可同时容纳500人教学。一年一度的“佛山中青年当代陶艺培训班”也选择在这里开班,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向本地陶艺界“骨干力量”授课。此外,培训基地还与多个机构合作办学,推出不同程度的教学内容,提供全方位的教育资源链接,从兴趣培养班、基础培训班、专业技能上岗训练,到大师中青班及大师工作室等均有覆盖。
同时,基地还吸引省市多个行业协会在此落户成立陶艺创作基地,学员可通过课程学习前沿技术、创作的作品可参加省市甚至全国的陶艺大赛,还能在每年佛山陶艺周和国际窑聚活动上获得更大展示平台,以及优先获得知名陶企见习和就业机会,以此持续输送产业人才。
全国才俊齐聚佛山
为了更好地传统佛山陶艺精粹,佛山市一方面积极开展陶艺进校园活动,另一方面也在积极培养、引进新的陶塑艺术家扎根佛山。
不久前,“2019‘石湾杯’青年陶瓷(人物)大赛”在石湾成举行。据悉,自今年4月下旬启动报名,共征集参赛作品442件(套),参赛者有315人,参赛者遍布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及特别行政区。其中,参赛者平均年龄不到30岁,年龄最大的参赛者是45岁,最小的只有18岁,参赛者的年轻化使作品具有更丰富的想象和创意空间。如此多的青年艺术家齐聚佛山,为佛山的陶艺视野注入了新的能量和活力。
除了以赛引才之外,佛山还积极打造陶谷小镇,筑巢引凤,吸引陶瓷艺术家和设计团队入驻。去年9月27日,佛山市清美工业设计策略与原型创新研究所正式揭牌进驻陶谷小镇,成为广东范围内首个清美工业设计策略与原型创新研究所。被誉为“中国工业设计之父”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柳冠中教授,带领设计研究团队正式入驻中国陶谷,并以此为平台加强与佛山企业的合作,为佛山的产业创新发展注入新动能。
去年,石湾镇街道经科局委托专业机构对中国陶谷设计产业及人才状况进行了详细调研。报告显示,中国陶谷范围内共有各类文创人才近千人,其中35岁以下的青年人才约占80%,获得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设计人才占比达80%以上。
来源|羊城派
责编|李程